第116回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始皇东巡泰山封禅(1 / 2)

第一一六回废除分封实行郡县

始皇东巡泰山封禅

话说群臣对今后是采用分封制,还是采用郡县制,争论不休之时,而秦始皇闻听李斯之言,微微点头,正合自己的心意,便说:“诸位爱卿,勿再争之!朕以为,天下百姓数百年来苦于征战,皆因分封诸侯之故也。今朕赖宗庙之灵,一统天下,若再分封诸子弟,复立诸国,岂不祸乱天下哉!故不可分封,可设郡县以制矣。”群臣闻听秦始皇所言,不敢再言,便停止争论。

然后,秦始皇又与群臣商讨如何设立国家及地方的官僚体制,以及各项制度。群臣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,建立起了一套,适解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,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。三公即:丞相、太尉(原称国尉)、御史大夫(原称御史)。九卿即:奉常、廷尉、治粟内史、典客、郎中令、少府、卫尉、太仆、宗正。

三公的职责。丞相,又分左丞相和右丞相,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,是皇帝的助手。从秦开始,丞相正式成为官职,为中央政府中,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。太尉,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,是最高的军事长官。御史大夫,为丞相的助手,掌图籍章奏,监察百官,是皇帝的耳目。三公之间互不统属,直接隶属于皇帝,便于皇权集中。

三公之下的九卿职责。廷尉,掌司法;治粟内史,掌国家财政税收;奉常,掌宗庙祭祀礼仪;典客,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;郎中令,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,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,侍卫通称为郎;少府,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,属于管理皇帝私家财富的机构;卫尉,掌管宫廷警卫;太仆,掌宫廷车马;宗正,掌皇帝宗族事务。

无论三公,还是九卿,均由皇帝任免调动,一律不得世袭。

此外,秦还设置了其他一些官职。博士,掌通古今,以备皇帝随时咨询,同时负责图书的收藏。典属国,与典客一样掌管少数民族事务,但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交往,而典属国是负责已经归降秦国的少数民族的管理。詹事,掌管皇后及太子的事物。将作少府,负责宫廷建造。

秦始皇还与群臣议定,将天下分设三十六郡,罢诸侯,置郡守、郡尉,郡以下设县,郡、县的主要官吏,皆由皇帝任免。

每郡设郡守一人,掌管行政事务;郡尉一人,辅佐郡守,并掌管军事及治安;郡监御史一人,掌管监察事宜,直属于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。

初始时,秦并天下设三十六郡,后来秦始皇又兵伐岭南,北征匈奴,进一步扩大了疆域,增加到四十七郡。

秦国故地设:内史郡、巴郡、蜀郡、陇西郡、北地郡。

赵国故地设:太原郡、云中郡、邯郸郡、巨鹿郡、雁门郡、代郡、常山郡。

魏国故地设:上郡、河东郡、东郡、砀郡、河内郡。

韩国故地设:三川郡、上党郡、颍川郡。

楚国故地设:汉中郡、南郡、黔中郡、南阳郡、陈郡、薛郡、泗水郡、九江郡、会稽郡、长沙郡、衡山郡。

齐国故地设:东海郡、齐郡、琅琊郡、胶东郡、济北郡。

燕国故地设:广阳郡、上谷郡、渔阳郡、右北平郡、辽西郡、辽东郡。

百越故地设:闽中郡、南海郡、桂林郡、象郡。

匈奴故地设:九原郡。

郡以下设县或道。内地设县,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道。县万户以上者,设令,万户以下者,设长。县令、县长领有县丞、县尉及其他属员。县令、县长主要管政务,县尉掌握军事、治安,县丞掌管司法。

县以下设乡,其主要职能有四:摊派徭役,征收田赋,查证本乡被告案情,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。乡官设三老,掌教化;啬夫,掌诉讼和赋税;游徼,掌治安。多数乡官由当地的地主豪绅担任。

乡以下设里,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。里设里典,后代称里正、里魁,以当地强有力者为之。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,以便支派差役,收纳赋税,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,一人犯罪,邻里连坐。

此外,还设有掌管里一级治安、盗贼的专门机构,叫做亭,是县尉的派出机构。亭设亭长,下设亭父、求盗各一人。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,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,掌管为政府输送、采购、传递等事宜。两亭之间,相距大约十里。

庶民百姓皆称为黔首。

秦始皇还召集群臣商讨,统一文字、统一货币、统一度量衡、统一车轨、统一风俗等,一系列有利于秦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措施。

统一文字。自殷商以后,金文逐渐普及,形制比较一致。但到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的文字出现了区域性的差矣。当秦始皇发布的诏书,传达到一些地方,人们不认识,影响了政令的推行。于是,秦始皇下令,命李斯等进行文字整理、统一工作。

李斯等以秦国的大篆为基础,吸取齐、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,创制出一种形体圆润齐整的新文字,称为“秦篆”,又称“小篆”,作为官方规范文字,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。秦始皇看罢《秦篆》范本,非常高兴,传旨:“凡天下所用文字皆以‘秦篆’为准。”并命李斯、赵高、胡毋敬分别用“秦篆”编写了《仓颉篇》、《爰历篇》、《博学篇》作为天下文人所用文字的标准范本。

在秦始皇后期,有一位叫程邈的人,字元岑,秦下邽人,曾当过县狱吏,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。因他性情耿直,得罪了秦始皇,被关进了云阳狱中。程邈在狱中无事可做,便想干出一番事业,以求得秦始皇赦免,便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,潜心研究,一个一个加以改进,把大、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,同时删繁就简,去粗取精,经过加工整理,十年后,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,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。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。

秦始皇对工作非常认真,统一天下后,更是日夜不停、废寝忘食的工作。据史料记载说:“天下之事,无大小皆决于上,上至以衡石量书,日夜有呈,不中呈不得休息。”这就是说,秦始皇每天批示的文书,是以石为单位,不批完一石,便不休息。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在勤奋工作。

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,非常高兴,觉得这种字体既美观,又书写方便,容易辨认。因而,不仅赦免了程邈的罪,还让他出来做官,提升为御史。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,属于“隶”,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“隶书”,也叫做“佐书”。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,结构简单,笔画平直,有了波磔,与小篆相比,书写方便,易于辨认。后来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,就称之为“秦隶”。

统一货币。在秦统一前,各国的货币很复杂,不但形状、大小、轻重不同,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。大致有布币、刀币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。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,布币流通于韩、赵、魏;刀币流通于齐、燕、赵等国,圆钱流通于秦、东周、西周和魏、赵等国。秦统一后,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,分为金、铜两种。黄金称上币,以镒为单位,一镒为二十两;铜为下币,统一为圆形方孔,对应了“天圆地方”之说。以十二铢为半两,为单位,称为“秦半两”。这种“天圆地方”的圆钱一直在中国沿用了二千多年。金币主要是皇帝赏赐所用,铜币是主要的流通媒介,使用方便。

统一度、量、衡。“度”是“尺”,计量长短;“量”是“斗”,计量容积、重量;“衡”是“秤”,称量测量。度、量、衡作为人类早期商业交换尺度,在商周时期,就其公平、公正的标准和管理制度已比较完备。到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的度、量、衡单位不统一,但度、量、衡作为商业经营的基础计算模式,成为维护和保证商业贸易公平的准则,一直沿袭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