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四回白起用兵南破荆楚
穰侯出征东伐韩魏
话说秦国群臣多有反对送王孙异人入赵为质,但秦昭襄王觉得为取信于赵,相互送人质是理所应当之事,并无大碍。不久便命人护送王孙异人入赵为质。赵惠文王见此,亦将一子送往秦国为质。自此,秦、赵结盟,近十年无战事。
渑池会盟后,赵惠文王回到赵国,觉得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,第一次,完璧归赵,自己没有见到当时的场面,而第二次,渑池会盟,不但保证了自己的安全,而且为赵国挣足了面子,是自己亲眼所见,确实是个智勇之士,便拜蔺相如为上卿,地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。廉颇闻知是怒气冲天,不服气,而蔺相如识大体,处处谦让,在历史上留下了“将相和|”的故事。其实,当时蔺相如为上卿,非相国。
再说秦昭襄王自从秦、赵渑池会盟之后,便开始准备全力伐楚。而此时昏庸无能得楚顷襄王,只知道吃喝玩乐,对秦军的威胁是一无所知,毫无准备。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前279年),命白起为大将军,率军三十万,兴兵伐楚。
白起帅大军出武关,顺汉水而下,首先攻取了楚之重镇邓邑(今湖北襄樊市北),然后,白起挥师南下攻至楚郢都(今湖北荆州市一带)的门户鄢(湖北宜城市东南)。楚顷襄王闻报是大惊失色,因鄢若有失,郢都难保也,立即征调十万精兵增援鄢城。因鄢城是郢都的屏障,非常重要,城池修筑的非常坚固,易守难攻,况且又有重兵坚守。因此,白起指挥秦军猛攻数月而不下,双方损失皆重。白起见强攻难以奏效,只好命兵士缓攻,慢慢寻找破城机会。而楚军已是退无可退,唯有坚守城池,拼死一战,方有生路。
白起见鄢城久攻不下,心中烦闷。这一日,来到汉水边,看到波涛滚滚的江水,心情豁然开朗,便想起,昔日晋智伯水灌晋阳之事,何不效仿之。想到这里,便亲自带领几位部将察看汉水与鄢城的地理位置,果然可行。当回到中军大帐后,白起立即召集众将官商议,引汉水灌鄢城之策。于是,命一部分兵士准备战船、木筏;命一部分兵士前往百里之外,挖渠引水,以灌鄢城。而兵士们并不知主将的意图,对晴天旱地且要准备船只木筏,皆不知何意,但将令已下,不敢违抗军令,不得不行之。不过月余,水渠已成,白起便命兵士掘河堤防水,只见涛涛江水由北向南,直灌入鄢城,秦军将士才知战船、木筏之用途。而城中的楚军和城里的楚庶民百姓,没有丝毫的准备,面对汹涌的江水到来,是束手无策,眼见着江水越来越猛,是房倒屋塌,无处躲藏,随波逐流,溺水而死者不下数十万。
白起指挥秦军将士乘战船、木筏,攻入城中。此时的楚军,即使没被淹死者,也是无力与秦军作战,皆纷纷投降。待江水退去,城中是尸横遍野,无人收葬,臭气十几里之外皆能闻到。后来,人们将淹没鄢城的这条水渠称为“白起渠”。
白起夺取鄢城后,没有停息脚步,继续挥军南下。但没有急欲进攻郢都,而是将矛头指向重镇西陵(今湖北宜昌市西)。西陵楚军是兵微将寡,哪里是秦军的给对手,很快兵败城破。
白起攻取西陵之后,便修整兵马,准备进攻郢都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(前278年),白起经过修整和准备,开始全力进攻郢都,意在灭楚。白起首先进攻夷陵(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)。夷陵是楚先世宗庙之地,其地位非常重要,虽有重兵驻守,但楚军终归不是秦军的对手,经过月余的苦战,仍是兵败城破。白起便命兵士放了一把大火,连烧数十日,将夷陵烧得一干二净,楚之宗庙毁于大火之中。楚顷襄王闻报,宗庙被秦军焚毁,是嚎啕大哭,可是,此时郢都已经没有一点屏障可依,已是完全暴露在秦军的兵锋之下,对于如何阻挡秦军的进攻,楚顷襄王是无丝毫的办法。
白起挥军很快攻至郢都。楚顷襄王闻报大惊失色,连忙召集令尹子兰等群臣商议对策,而此时楚军的主力尽失,各位大臣皆面面相视,无退兵之策。令尹子兰献策说:“当今以楚之力与秦力战,郢都不可守也,唯有弃郢迁都,以保大王之安方为上策,若等秦军到来,退之晚矣。”其他群臣皆无良策,楚顷襄王只好依令尹子兰之意,率群臣退出郢都,向东迁往陈城(今河南淮阳县一带),也称为郢陈。而此时被流放的屈原,闻知郢都被秦军攻占,悲愤至极,投汨罗江而死。著有《离骚》、《九歌》、《九章》、《天问》等。
楚顷襄王逃离郢都,留守的楚军将士,哪里还有心坚守,郢都很快被秦军攻占。攻取郢都后,白起继续又挥军东进,攻取竟陵(今湖北潜江市西北);紧接着南进,攻至洞庭湖一带。秦昭襄王闻报,白起是连战皆捷,心中大喜,便传旨,在夺取的江南楚地设置南郡。而楚顷襄王迁都到陈城之后,见秦军横冲直撞,不可阻挡,仍觉得不安全,不得不遣使赴咸阳,向秦昭襄王请和,愿以楚太子熊完为质。
秦昭襄王见楚顷襄王已经屈膝请降,便召集群臣商议,皆认为,目前灭楚时机尚不成熟,同时也吸取了当年齐灭燕不成,燕又灭齐亦不成的教训。秦昭襄王便应允了楚使的请和,传旨命白起退兵,并邀楚顷襄王前往襄陵(今山西襄汾县一带)会盟。楚顷襄王对秦昭襄王的应允请和已经是感激不尽,又邀请会盟,唯有俯首听命。不久,楚顷襄王将楚太子熊完送到秦国为质。熊完在秦国一呆就是十五年,受尽煎熬。
秦昭襄王三十年(前277年),白起率领秦军回到咸阳,秦昭襄王亲自率群臣迎于咸阳郊外,封白起为武安君。可是,秦昭襄王并没有减轻对楚国的打击,就在即将与楚顷襄王会盟之时,命巴蜀郡守张若再定巫郡、黔中郡。这一年,魏昭王病故,在位十九年,太子魏圉即位,是为魏安釐王。魏安釐王为了牵制相国孟尝君田文,封弟魏无忌为信陵君。
楚顷襄王与秦昭襄王在襄陵会盟之后,回到郢陈,集聚力量,但已是无力与秦征战,将兵力西进,收复江南失地十五邑,设郡,加强了对楚南部的管理。
此次白起伐楚是大获全胜,攻占了大半个楚国,楚国是损兵折将,损失惨重,一败涂地,连郢都、宗庙之地夷陵,皆丢失。从此,楚国国力衰败,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对抗;秦也不再把楚当做主要对手看待,开始全力东进韩、魏。
秦昭襄王三十二年(前275年),赵惠文王乘魏安釐王刚即位不久,命廉颇为大将军伐魏,攻取防陵、安阳(两城皆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)。魏冉见此,是伐魏的极好时机,便奏请秦昭襄王,欲亲自率兵伐魏。秦昭襄王本来就有伐魏之意,便立即应允,命魏冉为大将军,白起为副将率师三十万伐魏。
魏安釐王对付赵军已是无能为力,今又闻知秦军来伐,已经连破二城,直逼大梁城下,吓得是心惊胆战,立即命司徒芒卯为大将军,率兵拒敌。虽然芒卯是魏国名将,但终归不是白起的对手,很快就败退下来,调集兵马据守大梁。魏安釐王知以魏之力难以敌秦,便遣使前往韩国求救。
而此时的韩釐王已是病入膏肓,但对魏使前来求助,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,不能不救助,于是命暴鸢为大将军率师救魏。白起闻知韩军援魏,便报知魏冉,分兵在韩军必经之路上,设下埋伏,只等韩军到来。暴鸢是韩国的名将,曾参与过垂沙之战、伊阙之战,虽然久闻白起善用兵之名,但还没有与其直接较量过,并不把白起放在眼里。暴鸢率韩军还在大梁城数十里之外,便闯进了秦军的埋伏圈。由此,秦、韩两军大战一场。暴鸢这下可尝到了白起的厉害,两军相持不过数十日,结果是韩军被杀得大败而逃。暴鸢无奈,收拾残兵败将退走启封(今河南开封市一带),十万韩军损失四万之众。
魏安釐王闻报韩国援军大败而走,再等援军无望,只好召集群臣商议,如何保住大梁。群臣多言向秦国割地请和,魏安釐王无奈只好同意割地请和。而魏一长吏进谏说:“赵、卫两国遭到攻击,奋力抵抗得以存国,而宋、中山两国遭到攻击,则因割地求和而亡也。秦乃虎狼之国,贪得无厌,今击败暴鸢已得八县,仍不满足。故当效法赵、卫,不应割地求和也。”可是,如今的魏国哪里有力量与秦对抗,而韩援又败走,其余诸国,楚已附秦,齐刚刚复国,燕又新败于齐,唯有赵国尚强,可以敌秦,可是,赵国已经与秦和会盟。故魏已是孤立无援,无力抗秦,唯有请和。于是,魏安釐王命中大夫须贾为使,以割让温邑等三县,前往秦军大营请和。
魏冉闻报魏使前来请和,便召入中军大帐相见。须贾先施礼然后说:“臣奉魏王之命,愿割让温邑等三县与秦,请和也,请丞相能恩准矣。”魏冉却毫不介意的说:“今大梁朝夕可破,岂能以三县之地相换乎?”须贾听罢很郑重的说:“此言差矣。丞相不曾闻知《周书》之言:‘惟命不于常也。’此言幸之不可数也。秦败暴鸢取八县,非兵之精,亦非谋之高妙,乃时运善也。今又败芒卯,兵入北宅,围攻大梁。以此把缴天之幸当做常规,非聪明人之举矣。臣闻魏王集聚百县之甲士,以三十万之众,戍守大梁这七仞之城,臣以为,即使汤、武复生亦难破之。今丞相背负楚、赵之兵,临七仞之城,战三十万之众,而志在必得之。臣以为,自天地始分,以至于今,未尝有者也。若攻而不拔,秦兵必罢,陶邑不可存,而前功尽弃矣。今魏愿割地事秦,秦兵不攻,魏必效绛(今山西曲沃县一带)、安邑,为陶邑开道,卫必效单父(今山东单县南),几近故宋。愿丞相深思之。”魏冉听罢,沉思半晌才说:“若使秦退兵言和,唯先割让三县方可也。”魏安釐王闻须贾回报,不敢犹豫,立即传旨,先割让温邑三县,魏冉与白起便率秦军退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