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回乐毅伐齐连战皆捷湣王受死法章即位(1 / 2)

第八十二回乐毅伐齐连战皆捷

湣王受死法章即位

话说秦昭襄王听罢魏冉“合纵”伐齐之谋,心中甚是欢喜便说:“丞相所言甚是也。若能‘合纵’伐齐,不但可弱齐,而秦能取信于诸侯,方可争天下矣。”魏冉又说:“大王所言甚是,欲争天下者,必先取信于诸侯。臣以为,若取信,当先合诸侯,言‘合纵’伐齐之必要矣。”秦昭襄王便依魏冉之谋,遣大夫起贾前往楚国游说,邀楚顷襄王会盟于宛城。齐灭宋后,直接对楚构成了威胁,楚顷襄王闻知秦有意联楚伐齐,正和自己的心意,便应邀前往宛城与秦昭襄王会盟。

秦昭襄王又遣大夫起贾前往赵国,邀赵惠文王前往中阳会盟。赵相国李兑早就有“合纵”伐齐之意,闻知秦有此意,便附和应之,便陪同赵惠文王约期而至。

秦昭襄王又遣起贾前往魏国,邀魏昭王会盟于宜阳;前往韩国,邀韩釐王会盟于新城。尽管各国对“合纵”伐齐之议是满口应承,可是,由于秦屡失信于诸侯,谁也不敢轻信之,皆不言兴兵之事。魏冉深知各国诸侯的想法,为了解除各国诸侯的疑惑,便向秦昭襄王提议,秦首先兴兵伐齐,为各国作出示范。秦昭襄王闻听说:“丞相所言甚是也。不过,秦、齐路途遥远,有韩、魏相隔,何以伐之?”魏冉却不以为然地说:“大王勿虑,可暗中遣使赴韩、魏借道,必会应允也。”于是,秦昭襄王命蒙骜为大将军,率二十万兵马,越韩、魏两国而伐齐。蒙骜本是齐国人,知齐湣王昏庸无道,弃齐而奔秦,为当时名将,为秦国屡立战功,先后历经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、秦始皇四朝,官至上卿。秦王政七年(前240年)去世,时年七十多岁。

齐湣王闻知秦军突然来伐,便命苏秦为大将军率二十万齐军,以迎击秦军。齐国兵马由于对秦军的突袭没有准备,再者,苏秦本来就是燕昭王派到齐国的奸细,意在削弱齐国,转移齐国对燕国的注意力,使燕国能够积蓄力量向齐国复仇。因此,不会诚心为齐国效力。再说就是苏秦想为齐国效力,本身不过是一说客,并不是能征贯战的大将军,固然不是蒙骜的对手。当苏秦率齐军与秦军对垒,厮杀起来,齐军很快就败下阵来,苏秦率齐军是节节败退。蒙骜指挥秦军是连取九城。秦昭襄王闻报,甚是欢喜,在九城之地设立九县。

当苏秦率败军回到临淄,齐湣王并不加责备,反而自责,对秦军的进攻没有做好准备。苏秦心中暗喜,知齐湣王灭宋之后,自以为天下无敌,已触各国诸侯之怒,特别是秦国伐齐,齐已经没有盟国,是“合纵”伐齐的极好机会。于是,暗中遣亲信前往燕国报知燕昭王。

燕昭王接到苏秦密报,心中暗喜。自己即位已经三十余年了,为振兴燕国,招贤纳士,励精图治,与庶民百姓同甘共苦,发愤图强,很重要的一个目标,就是兴兵伐齐,以雪耻,报昔日亡国之恨。因而,对此天赐良机不能错过。当闻知秦国已经出头主持“合纵”伐齐,觉得自己当先行在前,于是,与亚卿乐毅商议“合纵”伐齐之事。

乐毅本是赵国人,魏将乐羊之孙,自幼熟读兵书,通晓诸家兵法。自从赵武灵王饿死于沙丘宫后,乐毅便离开赵国,前往魏都大梁,但终不被魏昭王所用。后来,闻知燕昭王筑黄金台,招贤纳士,便离开魏国来到了燕国,受到了燕昭王的热情接待,使乐毅很受感动,以兵法说之,并表示愿献身为臣。于是,燕昭王拜其为亚卿,委以兵权,主管燕国的军事。经过乐毅近十年的精心治理,燕国在军事上,由弱到强,逐渐发展、壮大。此时,燕国的兵力虽不对外张扬,但实力不在齐、赵之下,乐毅是起了很大作用的。

当乐毅入宫拜见后,燕昭王对乐毅说:“寡人衔先王之恨已三十余年矣。若能兵入临淄,斩齐湣王之首,刺齐湣王之腹,方可报国耻,泄寡人心中之恨也。今诸国‘合纵’伐齐,乃天赐良机,不可错过矣。望爱卿能实现寡人之愿也。”乐毅回答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臣久欲报知遇之恩,岂能不尽其全力乎?为倡‘合纵’伐齐,臣愿奔走于诸国游说之。待伐齐之日,臣必为将,率兵在前,以立燕国之威哉!”燕昭王闻听心中深感安慰,便命乐毅为使前往韩、魏、楚游说“合纵”伐齐之事。燕昭王自己亲自前往赵都邯郸与赵惠文王会盟,共议“合纵”伐齐。

待“合纵”伐齐日期一到,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,率燕倾国兵马二十余万而伐齐。赵惠文王命廉颇为大将军,率赵军十万;韩釐王命暴鸢为大将,率兵五万;魏昭王命晋鄙为大将军率兵五万;秦昭襄王命尉斯离为大将军率兵十万,各国兵马皆汇集于魏地,不下五十余万,可谓声势浩大。而楚国由于路途遥远,未能前往魏地。秦昭襄王见“合纵”伐齐之势已成,心中欢喜。因秦为首倡者,秦昭襄王命大夫起贾前往魏地,主持“合纵”伐齐的誓师仪式。因燕国兵马最多,各国主将共推乐毅为主帅,号为上将军,统一指挥。

乐毅指挥五国兵马很快就杀入齐国境内。齐湣王闻知五国来伐,并不介意,命触子为大将军,达子为副将,自己亲征,率齐军迎战。触子与达子率齐军来到济水西岸安营扎寨,与冲在最前的燕军相持。不久五国兵马先后集聚于济水东岸。触子见五国兵马甚众,不敢与之力战,力图坚守济水之险,寻机破敌。可是,齐湣王在后营却等得不耐烦了,传旨督促触子速速决战,还辱骂说:“汝若不奋力征战,寡人将灭尔族类,掘尔祖坟哉!”触子见此非常伤心,自己为齐国舍生忘死,征战沙场,却落得了如此下场,便不再奋力征战。当两军在济水西岸(今山东聊城市与高唐县一带)决战之时,刚一交战,触子便鸣金收兵,乐毅见此良机,挥军追杀,齐军大败,联军乘胜追击。触子见此,驾战车落荒而逃,不知去向。副将达子见主将触子已不知去向,只好率领败军退守秦周邑(今山东临淄市西),掩护齐湣王败退回临淄。

齐湣王闻知主将触子已不知去向,便命达子接任大将军率齐军迎战五国联军。由于齐军大败,士气低落,俗话说,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。达子便想犒赏将士,以激励士气,就派人前往临淄向齐湣王请求多给一些赏金。可是,齐湣王满府库的金银财宝,就是舍不得拿出来,还大发其怒,恶语伤人说:“尔等如此无用,何以赏之!”达子闻知是无可无奈何。由此,士气更加低落。乐毅见齐军士气低落,便指挥五国兵马猛攻秦周城。而齐军将士皆无战心,很快城破,达子战死。

秦周城一破,前面就是齐都临淄。济水之战后,乐毅便与各国大将军商议,分兵灭齐。乐毅率燕军进攻临淄;廉颇率赵军进攻济西之地;暴鸢与晋鄙率韩、魏两军进攻宋之故地;尉斯离率秦军进攻陶地。各国大将军知临淄乃齐国数百年之都城,实难攻取,闻听乐毅分兵之议,皆愿响应,然后,各自率兵而去。一时之间,齐国各处皆受攻击,齐军是纷纷败退。

当乐毅率燕军攻到临淄城下,意欲一举灭齐,直到这时,齐湣王才知,苏秦是燕国派到齐国的奸细,不由得大怒,便将苏秦车裂而死。尽管车裂了苏秦,也不能扭转齐军的败局。此时的齐军是军心涣散,又没有能征惯战的名将指挥,顿时大乱。而乐毅却指挥燕军乘得胜之威猛攻临淄。齐湣王见此,当今唯有楚国未加入伐齐行列,便遣使入楚请求楚出兵救援,又遣使前往各地征调救兵。可是,远水救不了近火,知各地援兵一时难以到达,临淄城不可守,只好在大夫夷维子等十几位重臣的陪同下,从北门仓皇逃出临淄城。

齐湣王逃离临淄后,齐国兵士更是群龙无首,皆无心再战,四处奔逃。乐毅指挥燕军很快就攻破临淄城,焚其宫室,毁其宗庙,将齐国数百年积存的奇珍异宝,皆收集起来送回燕国。燕昭王见果然灭齐复仇,心中欢喜,亲自前往济水犒赏三军,封乐毅为昌国君。

齐湣王逃离临淄后,首先来到了属国卫国。此时的卫国,已由公、侯之爵位被贬为君,正是卫怀君在位。卫怀君闻知齐湣王到来,不敢怠慢,便亲自前往城门外以礼迎接。而齐湣王却仍是以齐王自居,高傲自大,对卫怀君极为无礼。卫国群臣见此,都愤愤不平,便在深夜将齐湣王所带的财物、辎重抢掠一空。第二日,齐湣王闻报大怒,传旨召卫怀君,命其缉捕盗贼以谢罪。卫怀君见其到了如此地步,还是如此傲慢,亦非常生气,便来了个辞而不见,并命人不再为其送衣食物品。齐湣王见自己的旨意难行,又无充饥之物,从早到晚粒米未进,腹中饥饿难忍,无人理睬。才知,已经得罪卫怀君,待到夜晚,唯恐卫怀君遣人来暗算自己,不敢久留,只好与夷维子等逃离卫国。

齐湣王与夷维子等一行十余人,离开了卫国,来到了鲁国。鲁文公闻知齐湣王到来,便遣大臣迎于城门之外。而齐湣王却摆出天子的架子,命夷维子前往问话。夷维子傲慢的对鲁国大臣说:“齐王乃天子也,汝当用天子之礼而迎之。鲁文公应亲迎于城门之外,将迁出正宫,移居他处,使天子居之。”鲁国大臣听罢回宫禀报。鲁文公闻听大怒,便传旨关闭城门不纳。齐湣王与夷维子等无奈,只好离开鲁国,意欲借道邹国(今山东邹城市一带)前往薛地(山东滕州市东南)。可是此时,邹国国君刚刚故去,正在举行国丧,而齐湣王还是摆出天子的架子,不前往吊丧。邹国嗣君见此,亦是关闭城门不纳。齐湣王见前往薛地难以成行,不知该如何是好。夷维子便建议说:“臣闻如今莒邑燕军尚未到达,距离此处较近,何不奔莒据守,以待楚援乎?”齐湣王此时是别无他法,只好与众臣逃奔莒邑。

再说那位奉齐湣王旨意,潜出临淄的使臣,一路是昼夜不停的来到楚国的郢都,拜见楚顷襄王,言明五国伐齐,齐国危在旦夕,愿割让淮北之地献给楚国,请求出兵相救。其实,楚顷襄王早就派大夫淖齿为大将军率楚军二十万驻守在楚、齐边界,观望动向。若齐胜,就按兵不动;若齐败便乘机入齐夺地。如今齐军大败,齐使前来求援,正好以援齐为名,命淖齿率楚军入齐,与各国争夺土地。于是,楚顷襄王给淖齿写了一封密简,遣使送往淖齿的楚军大营。淖齿打开密简,只见上面写道:“齐国危矣,齐湣王遣使求助。爱卿可速率兵入齐,先取淮北之地,然后可见机行事,务必以楚利为便,且不可忘矣!”淖齿看罢已知楚顷襄王之意,便立即率师入齐,先取淮北之地。后来闻知齐湣王奔莒,便率楚军前往莒邑。

齐湣王在莒邑闻知楚顷襄王派淖齿率楚军来援,真是如同枯苗望雨,雪中送炭,是喜出望外,亲自迎于莒城之外,以为有所依靠,可抵挡燕军。不久又拜淖齿为齐相国,淖齿便乘机执掌齐国大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