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1回五国伐秦自去帝号齐王灭宋声威大震(1 / 2)

第八十一回五国伐秦自去帝号

齐王灭宋声威大震

话说魏冉因身体不适,辞去右丞相之职后,便推荐客卿寿烛为右丞相,秦昭襄王便依魏冉之意拜寿烛右丞相。

魏冉虽然不担任右丞相,但仍是大权在握,制定的“南联于楚,东结于齐”,“东伐韩、魏”的政策不变。秦昭襄王十六年(前291年),秦昭襄王命白起为大将军,继续伐韩,攻取宛城(今河南南阳市一带)。命老将司马错为大将军率师伐魏,攻取轵城(今河南济源市东南)。司马错又挥师伐韩,攻取邓城(今河南孟县西)。宛城先属楚,后归韩,与邓城为当时的冶铁中心。战国时期,楚、韩均以铁兵器锋利而著名。

秦昭襄王见东伐韩、魏战果丰硕,心中欢喜,厚赏白起、司马错等出征将士。此时魏冉经过一年的休养,身体逐渐得到了回复,秦昭襄王更是高兴,亲自前往家中邀请魏冉入朝复相位。魏冉再次取代寿烛为右丞相。

数日之后,秦昭襄王依照母亲宣太后之意,升大殿封赏其亲族,将穰城(今河南邓州市一带)封给魏冉,并封其为穰侯。封芈戎为华阳君,亦列为诸侯。将邓城封给泾阳君赢悝,将宛城封给高陵君赢市。

魏冉被封为穰侯,恢复相位后,进一步加强了“东伐韩、魏”的攻势。韩釐王、魏昭王,以及周赧王皆吓得是心惊肉跳,以秦军之强是不可抵挡。韩釐王无可奈何,为保自己一时之安,不得不将武遂之地二百余里割让给秦国。魏昭王见韩割地讨好秦国以自保,自己也是没有办法,也只好将河东之地四百里割让给秦国。而周赧王见韩、魏两国皆割地讨好秦国,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土地可割的了,只好派遣东周君携厚礼前往咸阳,朝拜秦昭襄王,以讨秦欢。

尽管韩、魏、周极力想讨秦欢,以自保。可是,秦昭襄王、魏冉不会放弃“东伐韩、魏”的策略。秦昭襄王十八年(前289年),便以魏暗中联合赵国以拒秦为借口,穰侯魏冉亲自挂帅,为大将军,命白起、客卿错为副将,率领二十万大军伐魏。其实,魏冉名为主帅,主要还是以白起为主将征战。此时的魏军哪里是秦军的对手,很快被打得四散奔逃。秦军是所向无敌,一连攻取魏河雍等六十一座城邑。魏昭王闻报,秦军是长驱直入,攻入魏国腹地,魏都大梁亦暴露在秦军面前,不由得大惊失色,若解魏之危,唯有向强国求救。可是,齐、楚虽强皆合于秦,韩自顾不暇,无力救助,唯有向赵国求救,立即遣使前往赵国。

此时的赵国,经过沙丘之变,赵惠文王虽年幼还不能主政,但在相国安平君公子成、司寇李兑的辅佐下,王位得到了巩固,经过几年的治理,又不介入中原诸国的征战,国势已日渐强大。安平君公子成死后,李兑被封为奉阳君,接任相国,使赵国的权力皆集中在李兑手中。李兑见魏使臣到来,却不卑不吭,表示不愿意援救魏国。魏昭王闻知是心急如焚,再次遣使入赵,面见李兑,表示魏愿将河阳(河南孟州市一带)、姑密(河南新密市一带)两城封给其子,以贿赂李兑。李兑得到了如此好处,便应允出兵相助。

魏冉闻知赵兴兵援魏,因欠着赵国拥立秦昭襄王的人情,不好马上翻脸,再则秦军征战日久,皆已疲惫,便撤军而回。不过,对赵国也不能不惩罚。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,秦昭襄王命老将司马错为大将军兴师伐赵,攻取梗阳(今山西清徐县一带)。李兑闻报秦军伐赵,便传命将援魏大军召回自守。

此次,魏冉亲自率军出征伐魏,可谓大获全胜,秦昭襄王大摆酒宴款待出征将士,皆有厚赏。宣太后闻知,没有特殊赏赐魏冉,心中不乐,对秦昭襄王说:“此次大捷,皆穰侯之功,当厚赏之。”秦昭襄王知母亲之意,不敢违拗,又厚赏魏冉。魏冉见此当然高兴,叩拜谢恩,接受封赏。

经过几次东伐韩、魏,威震诸国,秦国实力更加强大。这一日,魏冉无事忽然想起,当年“东结于齐”,意欲与齐共主天下之事,觉得当今之势,正是极好时机,于是,入宫拜见秦昭襄王说:“今以秦之强,不在先世诸帝之下,何不改‘王’号,而称‘帝’号乎?”秦昭襄王闻听,虽然有称帝之心,可是,怕遭到各国的反对,群起而攻之,给秦带来危难,不但称帝不成,王位恐难保也。故推辞说:“寡人不敢妄自称帝,恐触天下之怒也。”魏冉却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当今天下唯秦、齐最强,其次赵、楚也。臣观之,齐湣王久有称帝之心。若联齐一同称帝,秦为‘西帝’,主西方;齐为‘东帝’,主东方,再合兵伐赵,而共分其地,天下无忧矣。”秦昭襄王听罢沉思半晌才说:“若同齐一同称帝亦可也。只是不知该如何与齐沟通矣。”穰侯魏冉见秦昭襄王意欲与齐一同称帝,以阻天下诸侯之怒,便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臣愿亲自前往临淄,面见齐湣王议之。”秦昭襄王心中欢喜便命魏冉为使,携带厚礼前往齐国。

齐湣王闻知秦使穰侯魏冉到来,非比一般使臣,立即传旨召见。魏冉进入大殿叩拜后,献上厚礼,然后说明来意。齐湣王闻听心中欢喜说:“秦果然有信也,当年齐、秦有约:齐称‘东帝’,主东方;秦称‘西帝’,主西方,同分天下,此乃寡人之愿矣。”魏冉见齐湣王是满口应允,便又商议合兵伐赵之事。齐湣王正在兴头上,亦是满口应允。于是,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秦、齐各自称帝,秦昭襄王为“西帝”,齐齐湣王为“东帝”,并遣使通报各国诸侯。

秦、齐称帝之后,确实触怒了天下各国,对赵、韩、魏直接构成了威胁,特别是赵国。于是,赵相国奉阳君李兑便遣使前往各国活动,联络共同抗击秦、齐。齐湣王闻知对自己冒然称帝,心中顿时没了底,便向去年赐上卿,拜为相国的苏秦征询齐称帝的利弊。苏秦本来就是燕昭王为了削弱齐国,意欲复仇,派到秦国来搞反间活动的,又是极力推行“合纵”伐秦的代表人物。因此,苏秦是极力反对秦、齐联盟,便劝谏齐湣王去帝号,“合纵”伐秦。同时,还力主伐宋,以壮大齐国的力量。苏秦对齐湣王说:“秦乃虎狼之国也,逞凶于诸侯,无不恶之。今秦名尊大王为‘东帝’,实乃将秦之恶名分于大王也。莫若去帝号,只触怒秦;若不去之,天下诸侯共怒秦、齐也。而秦西辟之穰,攻之不得;齐乃富庶之地,必皆相攻之,齐必危矣。臣以为,以齐之强,称帝乃早晚之事,不必操之过急矣。今大王去帝号而收天下,‘合纵’伐秦,而灭之,天下唯齐莫属焉。再者,与秦相约伐赵,于齐何利乎?莫如伐宋以自强为利矣。今宋偃王无道,天下皆称‘桀宋’,因而,伐无道名正言顺,得其地可守,得其民可臣,而又有诛暴之美名,此乃汤、武之举也。望大王三思之。”齐湣王觉得苏秦所言有理,便依其言自去帝号,命吕礼为使前往秦国告知。然后又派遣苏秦为使前往各国游说“合纵”伐秦。

苏秦先来到了赵国面见李兑游说。其实李兑怒秦、齐称帝,意欲联合诸国伐秦、齐。而今齐主动去帝号,意欲“合纵”伐秦,正符合自己的心意。于是,二人商议已定分头游说各国共同伐秦。韩、魏、燕、楚各国闻知,齐、赵主导“合纵”伐秦,皆积极响应,于是,各国共推齐为“纵约长”,苏秦为主帅。待约期一到,各国兵马汇集于韩国成皋(今河南荥阳市一带)不下四十余万,声势之大是前所没有,足有一举踏平秦国之势。

再说吕礼自从苏秦入齐,就主张“合纵”伐秦,并得到了齐湣王的信任,齐湣王十二年(前289年)取代自己为齐相国,知秦、齐之盟必破,因此而忧心忡忡。如今齐湣王自去帝号,命自己出使秦国,正是归秦的极好时机。吕礼率随从一行来到咸阳拜见秦昭襄王,呈上齐湣王的书简。秦昭襄王打开书简只见上面写到:“齐地远不如秦广,兵亦不如秦强,寡人虽有称帝之心,而无称帝之能也,故不敢妄为,以触天下之怒矣。今自去帝号而告知。关于合兵伐赵之事,寡人思之,齐、赵相隔甚远,伐之何利乎?空劳军矣。”秦昭襄王看罢大怒说:“此乃背信弃义也。”可是没过多久,齐、赵游说各国“合纵”伐秦之说,传到秦国。秦昭襄王闻知大惊,知自己独称帝号已触天下之怒,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魏冉见此,形势发展对秦十分不利,亦不敢再坚持称“帝”号,只好劝秦昭襄王仿照齐湣王,亦自去帝号。秦昭襄王思虑再三,虽然有些舍不得“西帝”这个称号,但面对诸国之怒,也是没办法,只好昭告天下,自去“帝”号,恢复“王”号。

各国闻知秦自去帝号,但“合纵”伐秦之势已成,如箭在弦上。秦昭襄王面对这种形式亦有些惊惧。魏冉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当今之势,唯有征调倾国之兵而坚守也。先以新城、宜阳、武遂等为要塞,遣重兵守之为上策;若不可守,可退至函谷关,以天险坚守,为中策;若函谷关破,唯有以倾国之力坚守黄河,此为下策也。”这时,在一旁的白起闻听说:“丞相所言虽是,但臣以为,并不会到如此地步也。臣观之,五国之师虽众,声势之大,只是表面之状,各国之利不同,难以同心协力矣。若大战之时,必有机可乘焉。”秦昭襄王闻听白起之言,心里也算有了底,便命白起为大将军率军二十万,戍守新城、宜阳、武遂一线。白起遵旨退下,点起兵马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