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回诸侯合兵欲灭西秦
迁延之战晋军撤兵
话说楚国使臣来到雍都拜见晋景公,将楚共王的联秦伐宋的书简呈上。秦景公看罢,有些犹豫不决,沉思半晌:“若助楚伐宋,宋地远离秦国,胜之,无尺寸之利;败之,丧师辱将。若不助之,必失楚欢,秦势孤矣。而楚共王所言,‘伐宋,意在弱晋’,亦有道理。”思虑再三,最后还是决定助楚伐宋,并与楚使约定在武关会师,共进退。待楚使归去,便命公子无地为大将军率秦军二万,战车千乘,前往武关与楚军会师。
楚共王闻知秦愿助楚伐宋,心中欢喜,便命令尹子囊为帅,率领楚军前往武关与秦军会师,不可违约。楚、秦联军不下十万,声势浩大,一路杀奔宋国,很快攻至宋国的杨梁(今河南商丘市东南)。楚、秦联军与宋军在杨梁展开大战。宋平公一面派兵增援杨梁,一面遣使前往晋国求救。而此时,晋国的执政、中军将荀罃,身患重病,无法出征。待晋悼公决定援救宋国之时,楚、秦联军已经攻下杨梁,没再深入,撤军而回。晋悼公只好作罢。原来楚国令尹子囊也唯恐晋军到来,截其归路,因而待攻下杨梁后,便报于楚共王,奉旨撤兵。公子无地也率领秦军归国。
杨梁一战,楚、秦联军大胜宋军,对晋国也是一个打击。至此,秦、楚两国的关系更为密切。楚共王为了进一步加强与秦国的关系,便想与秦建立姻亲关系,特别是得知秦景公有一妹,正值妙龄,长得又是如花似玉,有意娶之。于是命司马子庚为使前往秦国,向秦景公求婚。
此次,秦助楚伐宋,取得了胜利,秦国虽然没得到什么好处,但也向各诸侯国展示了秦国的力量,秦景公心中也非常高兴,得知楚使到来,便立即传旨召见。可是,当闻知楚司马子庚的到来,虽是为加强秦、楚联盟,然而其目的是为楚共王向妹妹秦赢求婚,心中有几分不乐。秦景公知道,楚共王已即位三十年,年仅花甲,而小妹正乃妙龄之年,不相匹配。这时,司马子庚连忙说:“楚王虽年龄稍长一些,但身体强壮,况且,有立秦赢为王后之意,又可使秦、楚建姻亲之谊。望秦君三思之。”秦景公听罢,思虑再三,觉得:“当今天下,难以自立,唯有联楚,方能制晋,以保秦之安也。可是又觉得小妹正值妙龄,若嫁之又觉得对不起小妹。”想到这里,便对司马子庚说:“此等事情,待寡人探知小妹之意,方能定之。请司马先退下,明日再定。”
秦景公退朝之后,回到面见小妹秦赢,便将楚共王求亲之事述说一番。秦赢听罢心中不乐说:“小妹闻知楚王老矣,何以伺小妹乎?”秦景公只好以司马子庚之言,劝说一番。并说:“小妹若能嫁于楚王,非一己私利,乃秦、楚联盟之大业也。秦屡受制于晋,危矣。联楚以制晋,乃秦存亡之大计矣。望小妹深思之。”秦赢思虑再三,亦觉兄言有理,只好应允。
第二日早朝,楚司马子庚再次拜见晋景公,问及此事。秦景公便如实告之。司马子庚闻知秦景公已应允婚事,非常高兴,对秦景公叩拜谢恩。然后告辞回国,报于楚共王。楚共王闻知更是高兴万分,立刻传旨准备丰厚的聘礼,再次命司马子庚携聘礼入秦,于秦景公商定,择吉日成婚。
待吉日已到,在楚国郢都聚集的迎亲和送亲的队伍近万人。婚礼的规模之大,场面之隆重,真是在楚国前所未有。当婚礼结束,到了夜晚,楚共王进入洞房,虽然已是筋疲力尽,但当见到秦赢之时,不觉是魂飞天外,待细观之,远比自己想象的美丽十倍,真是如花似玉,美若天仙。心中暗想:“古人所传之喜妹、妲己、褒姒之美,亦不过如此也。”楚共王是即加固了秦、楚之盟,又得到如此美人,可谓两全其美,心满意足。然而,秦赢看到楚共王时,心里却凉了半截。原以为,楚共王虽然年近花甲,但身体强壮,确有一番大国君侯之气概。而今相见,不但是年迈体衰,而且还瞎了一只眼,心中暗自叹道:“如此楚王,吾秦赢命苦也。”不由得两眼落泪。楚共王自知貌丑,难与秦赢匹配,连忙上前哄劝说:“夫人勿要悲伤也。今乃大喜之日,寡人虽然年迈,但身体尚且强健,况且,楚乃大国,今日之始,倾国之物皆属夫人矣。”然后,上前将秦赢抱起,来到卧榻之上,宽衣解带,行起房事。此时的秦赢,已是无可奈何,唯有落泪,任楚共王所为。如此的新婚之夜,对于楚共王来说,是快乐无比,自不必细说。可是,对于秦赢来说,真可谓痛苦无比。
楚共王本来身体就差,又如此贪恋秦赢美色,形影不离,使身体越来越差。第二年,也就是周灵王十二年(前560年)病死,在位三十一年,群臣拥立太子熊昭即位,是为楚康王。当年,晋上卿执政、中军将荀罃病死。晋悼公欲命范匄(即士匄、范宣子)为上卿执政、将中军。范匄却推辞不受,让与荀偃,自为中军佐。赵武将上军,韩起佐之;栾魇将下军,魏绛佐之。新军不再设将、佐,归下军统领。
就在楚共王死后,新即位的吴王诸樊,便乘楚丧之机,命公子党为大将军,率领吴军伐楚。楚康王闻报,便命司马子庚为大将军,大夫养由基为副将率领楚军迎击吴军。养由基向司马子庚提出了诱敌深入的策略,在楚地庸浦(今安徽无为县西南)设下伏兵,将吴军诱致雍浦,展开大战,打败吴军,生擒吴军主将公子党。
吴王诸樊接报,得知公子党已被秦军俘获,吴军打败,不由得大惊失色,唯恐楚军深入,一面调兵遣将抗击楚军,一面遣使赴晋,请求救援。晋悼公接到吴国的求救书简,便命中军佐范匄召集各国诸侯在郑国的向邑(今河南鄢陵县西北)会盟,商议援救吴国之事。当各国诸侯及使臣聚齐,商讨之时,议论纷纷,各抒己见。但多数诸侯国皆因吴国远离中原,路途遥远,又多为水路,不愿远征援救。就是范匄也无援吴之意,便说:“吴自称王,国力大增,足以抵楚也。今吴乘楚丧之机,冒然伐楚,乃无道之举,自取其败也,不足以为其恤恨,但又不能不助之。而楚之所以强,皆依秦、楚之盟也。当今之势,楚全力与吴战,必无暇援助秦国。吾等若乘此良机伐秦,若楚援秦,吴难必解;若楚无力援秦,秦、楚之盟必解也。况且,吾等伐秦,师出有名。一者,秦、晋本为近邻,又有姻缘之亲,而今秦背晋附楚,为不仁;二者,秦乘晋伐郑之时,偷袭晋,夺取晋之栎邑,为不义。如此不仁不义之举当伐之。”各国诸侯、使臣,对范匄所言,皆表示赞同。于是,范匄与各国诸侯、使臣商定,初夏之时共同兴兵伐秦,以报栎邑之败。
会盟之后,范匄回到新绛向晋悼公作了汇报。晋悼公听罢非常高兴,便命上卿执政、中军将荀偃筹备伐秦之事,确有一举灭秦之势。
待初夏已到,齐、鲁、宋、卫、郑、曹、莒、邾、滕、薛、杞、小邾共十二国兵马十余万之众,皆集聚于晋都新绛郊外,晋悼公心中欢喜。此时,晋国的兵马也已集聚近十万,晋悼公亲自率中、上、下、新四军出征伐秦,声势之大前所未有。而驻守河东栎邑的秦军,闻知晋联络十二国兵马伐秦,惊恐万分,立刻命人回雍都报知秦景公,然后撤出栎邑,退出河东,在河西加强防守。晋悼公亲率十三国兵马,很快就收回了晋国的河东之地,攻占了栎邑。然后,自己坐镇栎邑,命荀偃为帅,统领十三国兵马西渡黄河伐秦。
此时的秦景公接到急报,晋与十二国兵马,共二十万大军伐秦,栎邑秦军不得已,退回黄河以西,不由得大惊失色,以秦之力,难以抵挡,将重蹈麻隧之故事。于是,立即传旨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这时,大夫公子无地说:“当今之势,诸侯大多依附于晋,唯有陈、蔡、许等与楚盟。而楚之强,不再晋之下,秦、楚和,晋必惧之。若解秦之危,必联楚也。”秦景公听罢点头称是。一旁的庶长鲍听罢说:“大夫说言甚是。但当今之势,必以顷国之兵以拒晋,以待楚援矣。臣愿率师迎战,以拒晋军哉。”秦景公见庶长鲍主动请战,非常高兴,便命庶长鲍为大将军,庶长武为副将,率军八万,战车四千乘前往河西迎击晋军。然后又命公子无地为使前往楚国求救。
庶长鲍与庶长武率领秦军刚进入河西城,就得到兵士来报说:“晋军已渡过黄河,朝河西邑杀来。”
原来,荀偃奉命指挥十三国兵马,以排山倒海之势,很快渡过黄河,杀向秦国。秦国的黄河守军哪里是晋军及各诸侯联军的对手,很快被打得大败,四散奔逃,晋军直奔河西城杀来。庶长鲍与庶长武闻报,秦国河西之地的其他关隘要地尽失,唯剩河西邑一孤城,心中大惧,知晋军势大,难以力敌,于是二人商议,当今之计唯有退守泾阳。刚刚安营扎寨的秦军,还没得到休息,便又奉命拔营起寨撤退,兵士们怨声四起。二庶长也顾不了这些,由庶长鲍率领大军在前,庶长武断后,很快又撤出了河西城,退守泾阳。荀偃指挥各国联军紧追不舍。
秦景公在雍都不断接到秦军败报,真是心急如焚,当闻知二庶长已经退至泾阳,唯恐重蹈麻隧之战覆辙,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右大夫赢詹说:“当今之势,秦国危矣。唯有以倾国之力,据守泾水,以待楚军到来,形成两面夹击之势,方能保秦国之安也。”而此时的秦国,国力还不如麻隧之战时,既无良将,亦无重兵,即使以倾国之力,亦难胜之,因此,秦景公只好依赢詹之谋,一面征召兵马全力抗晋,一面再次遣使赴楚求援,把战胜晋军的希望寄托在楚国援军之上。
当秦景公率领新招募的数万秦军,到达泾水西岸之时,便得知,泾阳已经被晋军攻占,庶长鲍与庶长武率领秦军已败退至泾水东岸,正准备渡河。秦景公无奈,只好命秦军协助二庶长迅速将秦军渡过泾水,使两军合兵一处,顷全力戍守泾水。当秦景公见到二庶长率领败军到来,八万之众而今尚不足五万,二庶长也都是身负重伤,力不能支。再观泾水东岸,晋军与各国兵马,已陆续到达东岸,安营扎寨,其兵员之众,士气之盛,远在秦军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