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回士雅使郢共抗强晋栎邑之战秦军小胜(1 / 2)

第四十七回士雅使郢共抗强晋

栎邑之战秦军小胜

话说栾书在处理完晋厉公之事后,便闻报荀罃、士魴已经与孙周一行离开洛邑,不久就要回到新绛,心中非常高兴,便开始准备在新绛城外的欢迎仪式。

这一日,栾书带领荀偃、韩厥、士匄等文武群臣,来到晋都新绛东城门外迎接孙周、荀罃、士魴等。当群臣见到这位只有十五岁的孙周时,在言谈话语之间,觉得孙周虽然年纪不大,却是知书达理,温文尔雅,不禁暗自庆幸。而孙周面对各世卿大族及文武群臣,用如此宏大的规模来迎接自己,毫不怯场。其登上搭好的高台之上对文武群臣说:“吾今日被诸位爱卿拥立为君,是根本没有想到之事。此乃莫非天意乎?诸位爱卿欲拥立一贤君,其目的就是要秉承其旨意而行事。吾若不能成为贤君,而被废黜,乃吾之过,无怨也。若吾成为贤君,诸位爱卿却不肯拥戴,而是用暴虐待吾,乃诸位爱卿之过也。诸位爱卿若齐心协力拥护一贤君,来完成晋称霸于诸侯之大业就在今日;但诸位爱卿若胡作非为,欺压庶民百姓,亦在今日。尔等深思之,吾待其答也。”文武群臣听罢不由得大惊,万没想到一个十五岁的孩子,竟能说出此等话来,皆有拥戴之心,便对天起誓说:“臣等愿奉君命!”仪式完毕之后,栾书、荀偃、韩厥、士匄、荀罃、士魴等文武群臣簇拥着孙周进入新绛,各家各户是张灯结彩,庆贺新君到来。而栾书见此,心中却忐忑不安,非常不舒服,悄悄对下属说:“新君非前君可比也,当小心侍奉也。”不久,孙周正是即位,是为晋悼公。

晋悼公虽然年少,但却老成稳重,出类拔萃,远见卓识,是自晋文公以来少有的英明之君,使晋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。即位不久,就将晋国的权力重心由栾书转移到自己身上。晋悼公尊崇周礼,以仁义治国,深得民心,又提拔世卿大族之后裔为卿,士会之子士魴、魏錡之子魏相、魏颗之子魏颉、赵朔之子赵武,四位年轻人受到了重用,又命士贞子为太傅,遵循典籍,教化人民,命右行辛担任司空,掌管刑罚。如此一来,大大削弱了栾书的权势。栾书心中更是不痛快,便想壮大自己的力量,于是,向晋悼公提议,任用自己的嫡子栾魇为公族大夫。晋悼公听罢,很爽快的就答应了栾书的请求,不但提拔了栾魇,还提拔了荀家、荀会、韩无忌,四人皆为公族大夫,栾书见此是无可奈何。不久,栾书便在忧郁中死去。晋悼公对八卿进行了调整。韩厥为上卿执政,将中军,智罃佐之;荀偃将上军,士匄佐之;栾魇将下军,魏相佐之;士魴将新军,魏颉佐之;魏绛为司马。不久,魏相死,士魴佐下军,魏颉将新军,赵武佐之。

周简王十三年(前573年),刚刚即位不久的晋悼公,就接到宋国的求救书简。原来,楚、郑趁晋国内乱之机,兴兵攻宋,已夺取宋之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,命投奔楚国的原宋国左师鱼石等居之。宋平公待楚军撤退之后,欲夺回彭城,便率军围攻彭城。而楚军又回军救彭城,使宋军两面受敌,不得不向晋国求救。韩厥便向晋悼公提议说:“欲成霸业,当从宋始,必兴兵救之。”于是,晋悼公命韩厥为帅,荀偃副之,兴兵救宋。楚军闻报,不敢与晋军力战,撤军而去。

周简王十四年(前572年),鱼石在晋、宋及各诸侯兵马的围攻下,开城门投降,由此晋助宋军夺回彭城。由于晋、宋联合各诸侯兵马围攻彭城,因齐国没有响应晋国的召唤,不肯参加彭城之战,晋悼公大怒,便命韩厥、荀偃率领各国诸侯兵马乘机伐齐。齐灵公闻报大惊,哪里还敢与晋对抗,立即遣使赴晋求和,并遣世子光赴晋为人质。韩厥、荀偃又率各诸侯兵马,进攻依附楚国的郑国,大败郑军于洧水(今河南新郑市的双洎河)之上,攻入郑都新郑,然后撤军。当年,周简王死,在位十四年,太子姬泄心即位,是为周灵王。

周灵王元年(前571年),郑成公死,世子姬恽即位,是为郑僖公。晋悼公命智罃为帅与各国诸侯伐郑。智罃用鲁国仲孙蔑之策,在虎牢筑城,以逼郑。郑僖公大惧,遣使求和。

周灵王二年(前570年),晋悼公与各国诸侯会盟于鸡泽(今河北肥乡县西北)。周灵王四年(前568年),晋悼公与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曹、莒、邾、腾之国君,齐国世子姜光及吴、鄫两国之大夫会盟于卫地戚邑(今河南濮阳市一带)。

周灵王五年,也就是秦景公十年(前567年),晋国大旱,灾情严重,晋悼公全力治理国内,救助灾民,已无暇顾及国外之事。秦景公闻知心中欢喜,暗想:“此乃夺回河西故地的极好时机。但单凭秦国之力,又恐力不能及。”便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。这时右大夫赢詹说:“秦自麻隧之战,河西之地尽失,对晋怀恨十余年也。臣愿率兵征之。”大夫士雅却说:“如今晋称霸于诸侯,各国皆附之,若依秦国之力难以抵之。而今唯有楚仇于晋,若收回河西之地,必联楚抗晋也。”秦景公亦觉士雅所言有理,因此遣士雅为使前往楚国,联楚伐晋。

楚共王闻知秦使到来,意欲联楚伐晋心中欢喜。自从上次晋、楚鄢陵之战,楚共王是损兵折将,而且自己的眼睛也被晋军射瞎了一只,对晋国是恨之入骨,只是因为楚国之力不及晋国,难报此仇,久有联秦抗晋之意。今秦使士雅到来,正合心意,便召集文武群臣商议联秦伐晋之事。

待群臣到来,楚共王便言明联秦伐晋之意。这时令尹子囊说:“臣以为联秦可,而伐晋不可行也。当今之世,各国皆依附于晋,晋虽有一时之灾,而国力未衰,不可与之力敌矣。秦伐晋欲取河西故地,而无益于楚。再者,臣闻知,晋悼公自即位以来,知人善任,举不失选,官不易方。其卿让于善,其大夫不失其守,其士竟于教,其庶人力于农穑,其商工皂隶不知迁业。韩厥老矣,智罃禀焉,以为政;范匄(即士匄)少于中行偃(即荀偃),而上之,使佐中军;韩起(韩厥之子)少于栾魇、士舫,而上之,使佐上军;魏绛多功,以赵武为贤,使将新军,而为佐之。可知,君明臣忠,上让下敬,当是时也,晋不可敌矣。事知而后可,望大王再图之。”楚共王听罢令尹子囊之言,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,与晋争霸的热情一下子凉了下来。但冷静下来细思之,觉得子囊所言确有道理,若再与晋战不胜,楚之社稷将难保矣。可是,若不肯应秦之请,兴兵助之,又恐得罪于秦。若秦怒,和晋伐楚,楚之社稷亦难保矣。楚共王想到这里是左右为难,便对子囊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。不过,寡人已应允秦使,兴兵助之,岂能背信乎?”令尹子囊知楚共王之意,便解释说:“大王所虑之事,臣知也。臣以为,既不背信于秦,又不与晋力战,可应允秦使兴兵助之,使秦使观楚调兵遣将之势,使其知楚必兴兵。待秦使回归之后,楚军缓行而往,陈兵于晋盟陈、郑之地,以观秦、晋之战也。秦胜,楚军则进;秦败,楚军则退。如此,即不背信于秦,又不与晋力战之。”楚共王听罢心中欢喜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也。”第二日,士雅再次拜见,楚共王便依子囊之谋,当士雅的面调兵遣将,兴兵助秦。士雅见楚共王已经应允助秦,便告辞,回到秦国,报于秦景公。

当秦景公得知楚共王愿意助秦伐晋,心中欢喜,便于秦景公十一年(前566年)初,命右大夫赢詹为大将军,庶长武、公子无地为副将,士雅为参谋,率兵五万,战车四千乘,兴兵伐晋,欲夺回河西之地。

右大夫赢詹、庶长武、公子无地、士雅率领秦军十多日后,到达了泾水西岸安营扎寨,对岸就有晋军驻守。这时,内侍奉秦景公旨意到来,言:“楚军已出武关(今陕西丹凤县东南,秦、楚之间重要关口)助秦,望将军速速进兵也,乘晋军不备,夺取河西之地哉。”赢詹接旨,立即召集公子无地、士雅等商议如何夺取河西之地。第二日,秦军分三路,很快渡过泾水,向晋军发起进攻。

黄河以西,泾水以东,多少年来就是秦国的领地,所居之民皆是秦人。自麻隧之战,秦军大败,被迫放弃了大片领地,被划入晋国。驻守兵士大部分是晋人,秦人备受欺压。如今晋国内大旱,饥民遍野,更加大对秦人的压迫,民心皆顷于秦。当秦军进攻各个城邑之时,秦人纷纷帮助秦军攻城。晋军守城兵将措不及防,内外交困,纷纷败逃。赢詹等率领秦军很快夺取了河西重镇河西城,不久便夺回了河西故地。秦景公闻报心中欢喜,夺取河西之地足矣,便传旨,命秦军戍守河西,不得东进,以免再败之。而此时,楚军虽已出武关,但距离河西之地还甚远。

晋军败退,渡过黄河,回到西岸,才算安定下来。赢詹见已夺回河西之地,便任晋军退去。晋悼公在新绛闻报晋军败退,河西之地皆被秦军夺回,却毫不介意。而文武群臣皆怒,欲兴兵伐秦,夺回河西之地。晋悼公劝解说:“秦不可伐也。今国内大灾,庶民百姓苦于生计,若大战,必劳民伤财矣。而楚亦虎视眈眈,窥视霸业,不可轻视矣。再者,河西之地,皆秦之故地,所居之民,皆秦人,弃之无妨。唯传令河东各邑坚守即可也。”群臣听罢皆不再言。

而楚令尹子囊率领楚军虽出武关,但慢行几日,便得知,秦军已经尽取河西之地而收兵,便又率领楚军离开秦境,进攻陈国。晋悼公本欲会诸侯救陈。可是陈哀公惧楚国之强,不敢与会,与楚和。这一年,郑国又生内乱,郑国执政子驷毒杀郑僖公,诈称病死,拥立世子姬嘉即位,是为郑简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