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回王姬乱秦驱逐世子武公主国初设县制(1 / 2)

第十五回王姬乱秦驱逐世子

武公主国初设县制

话说秦宁公死后,秦国在何人即位的问题上,开始内乱。其实,这个祸端已孕育多年,迟早要爆发的。原来,秦宁公先娶了鲁桓公的妹妹鲁姬子为夫人生了二个儿子,皆在幼年,长子已立为太子,就是后来的秦武公,次子就是后来的秦德公。后来,秦宁公又娶了周桓王之女为妾,又生了三子,叫出子。王姬自恃自己是周桓王之女,又受到秦宁公的宠爱,多次在秦宁公面前说鲁姬子的坏话,要秦宁公废掉鲁姬子的夫人之位,立自己为夫人,废掉长子的世子之位,立自己的儿子出子为世子。然而废立乃国家之大事也,岂可轻言废立乎。因而,秦宁公皆以自己尚在青壮之年,废立之事以后再说为由,多次推脱。当秦宁公病危之时,王姬再次向其问及废立之事时,秦宁公已无力言及废立之事。王姬见秦宁公不愿行废立之事,非常生气,便串通三位庶长弗忌、威垒、三父暗中商议,待秦宁公死后何人即位的问题。三位庶长皆知王姬之意,他们也想借周王之力控制秦国,便应允待秦宁公死后,拥立出子继承君位。

而此时的鲁姬子,对王姬的小动却作一无所知,还在等着秦宁公死后世子即位,自己就不再受王姬的气,就会有出头之日了。可是,当秦宁公死后,三位庶长却以秦宁公遗命为由,废掉世子,拥立年仅五岁的出子即位。群臣闻知大惊,但皆惧三庶长之威,不敢轻言。当秦宁公的丧事完毕,王姬便找个借口,将鲁姬子母子三人逐出宫门,从此便流落在民间。

出子虽然即位,被立为秦国之君,然而,其只不过是个五岁的幼儿,全由母后王姬临朝执政,由三位庶长辅佐。开始的几年,王姬与三位庶长之间由于有个相互利用的关系,所以各方的权力还可以相互制衡。可是到了后来,三位庶长的权势越来越大,就不再把王姬母子放在眼里,国中大小事情都由三位庶长裁决,把王姬完全架空起来,王姬心里特别不舒服,总想夺回自己权力。于是,王姬便暗中培植自己的亲信党羽,一旦时机成熟,便杀掉三位庶长,自己掌权。

俗话说,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。没过多久,这件事被三位庶长知道了不由大惊失色,便相互商议。三父说:“王姬如此狠毒,吾等不能坐以待毙,必先下手,除掉王姬、出子,方为上策也。”弗忌、威垒皆表示赞同。可是若除掉出子后立何人为君,又成了新问题。三父又说:“当今之计,唯有迎立昔世子即位。因当初被废,皆因王姬之故,并非群臣之意。”威垒听罢点头说:“话虽不错,不过世子流落民间多年,不知今在何地也。”三父却说:“世子母子三人,若真心寻访,必可得知。据吾所知,现居于平阳郊外西陵也。”于是,三人商定,一面派亲信暗中寻访世子母子三人的下落;一面暗中准备力量寻机除掉王姬、出子母子,另立新君。

出子六年,一日,王姬在宫中心中烦闷,便准备带出子到郊外游玩散心。三位庶长闻知心中欢喜,觉得王姬与出子若走出宫门是除掉他们的最佳机会,于是热心安排侍卫保护其母子出游。然后又暗中派遣亲信化妆成强盗贼人,悄悄跟随其后择机下手。当王姬与出子一行人来到鄙衍之地,看到这里是山清水秀,景色怡人,便命人停下车驾,游览一番。王姬在几个宫女的陪同下,不知不觉离开众人。过不多时,忽然从四面八方冲出一群贼人,个个手持利器,黑纱蒙面,将出子等人围在其中,一阵砍杀,只见出子及一些侍卫、宫女皆倒在血泊之中,命丧在这些贼人之手,有一些侍卫、宫女已四散奔逃。王姬及几名宫女看罢大惊失色,不敢停留便悄悄逃回平阳。那些贼人砍杀之后,却不见王姬之尸体,四处寻找皆不见其踪影,无可奈何只好收兵回返,报于三庶长。而此时,三庶长已将鲁姬子及世子兄弟二人接入平阳,拥立世子即位,是为秦武公。当闻知王姬侥幸逃脱性命,深感遗憾,亦是无可奈何,听之任之。

对这一切,王姬还蒙在鼓里,不知是三庶长的阴谋,当逃到平阳城下,扣关叫门时,只见右庶长三父站在城楼之上,便将在鄙衍路遇贼人,出子等人被杀,自己侥幸逃脱一事,哭诉一番,请速速开门,派兵剿杀贼人。可三父站在城上却回答说:“王姬勿哭也。既然出子已死,国中今已拥立新君即位。吾等看在尔乃周天子之女的情分上,且放尔一条生路,自行方便去也。”王姬闻听如梦方醒,才知这一切都是三庶长的阴谋,不觉昏厥过去,几位宫女慌忙将其唤醒。事情已经到如此地步,已是无计可施了,后悔自己对三庶长没能早些下手,事到如今悔之晚矣。只好带着几名宫女回到了周都洛邑,向父亲周桓王哭诉一番。周桓王听罢也只有唉声叹气,无可奈何。因为,如今的周天子的势力远在各大诸侯国之下,凡事还要依赖秦国的帮助,哪里还敢得罪秦国。于是,周桓王将女儿安慰一番,命宫女将其送往,安顿下来,王姬也算保住了一条性命。

秦武公即位时还是个少年,也不过是十五六岁,非常聪明伶俐,由于历经苦难,城府很深,虽有雄心壮志,却隐而不露,凡事皆依三庶长之意而行之。由此,三庶长自恃有拥立秦武公之功,比出子时期的权势还大。

秦武公即位后,凡事皆依三庶长之意,可是对出子一事,总是挂在心上。不管怎么说,出子曾是一国之君,又是自己的弟弟,如今还暴尸于荒郊野外,没能安葬,总不能长此下去。一日,在与三庶长议事之时,故意谈及此事。三庶长也觉得,出子乃是一孩童,并无罪过,一切恶事皆其母王姬所为,理当安葬。于是命人前往鄙衍,找到出子等人的尸体,草草安葬在附近的衙地。出子五岁即位,在位六年而亡,年仅十一岁,岂不痛哉。

第二年,是周桓王二十三年,周桓王病死,群臣拥立太子姬佗即位,是为周庄王,第二年改元为周庄王元年。秦武公在周桓王二十三年,移居平阳封宫,改元为秦武公元年。三庶长的权势虽然越来越大,但是,在秦国无战功,是不足以立威的。于是,向秦武公奏请征伐戎人彭戏氏,可将领地扩大到昔周故地丰镐一带。开疆扩土,意欲东进,乃秦国立国之本,况且是三庶长所奏,秦武公哪有不应允之理。可是,在何人为帅的问题上,争执起来。大庶长弗忌已经年迈体弱,无力征战,左庶长威垒、右庶长三父皆欲挂帅,争执不下。秦武公见此,为自己挂帅亲征提供了机会,便说:“二位爱卿勿要争执也。寡人年幼,被群臣拥立为君,而未为秦国立尺寸之功,如今有左、右庶长辅佐,愿挂帅亲征,国内之事可由大庶长主国,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这时大庶长弗忌在一旁听罢,心想:“武公小小年纪不知兴兵征战之险恶,如今亦可让其尝尝战场上刀光剑影,血染沙场的滋味,弄不好又将重蹈宁公的覆辙。”于是,出班启奏说:“老臣以为国君亲征必壮军威,又有二位庶长辅佐,定可大胜也。”威垒、三父见弗忌如此一说,也无话可说。最后决定,秦武公为主帅,威垒为左将军,三父为右将军率领兵士三万,战车千乘,出征伐彭戏氏,国内由弗忌辅佐母后鲁姬子主国。

彭戏后来也叫彭衙(今陕西白水县一带)与秦国为近邻。秦武公经过数日的准备,与威垒、三父率领大军并没有直奔彭衙,而是绕到彭衙北部发起了突然袭击,打了个彭戏氏戎人一个冷不防。彭戏戎主虽然力战,但终究不是秦军的对手,经过数日征战,败下阵来。彭戏戎主本欲率败兵向西北逃去,可是西北之路已被秦军封住,只好率败兵南逃。秦武公与二庶长指挥秦军紧追不舍,一直攻至华山脚下,才收住兵马。这也是秦军第一次来到此地。

秦武公与二庶长率领秦军得胜而归。秦军获得如此大胜,秦人是欢欣鼓舞,回到平阳后,少不得要庆祝一番。但秦武公却不敢居功自傲,对三位庶长仍是唯唯诺诺,言听计从。三庶长见秦武公虽没有重蹈秦宁公覆辙,但仍是一个小孩,鲁姬子从不参与国政,一切事物还是由他们做主,由此更加放肆,文武百官无不惧之。

秦武公虽在少年,但自幼聪明伶俐,又历经苦难,对朝中之事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,只是不动声色,暗中收拢民心,培养亲信,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,不能再蹈王姬的覆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