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回宁公即位庶长专权兴兵伐魏复立芮伯(1 / 2)

第十四回宁公即位庶长专权

兴兵伐魏复立芮伯

话说秦文公为了修缮和扩建郿邑的西陲宫,命工匠们前往雍南山砍伐木料。可是,工匠们在砍伐的过程中,遇到了一颗大梓树,利斧砍下去,还没等拔出来,忽然狂风大作,乌云满天,暴雨如注。待雨停,拔出斧头,那大梓树的伤口又愈合。工匠们再砍则分毫不入。工匠们无奈只好放弃,回到郿邑后,将此事报于秦文公。秦文公听罢万分惊异,百思不得其解。

第二日,秦文公尚未上朝议事,忽见一内侍来报说,有一瘦弱之人前来求见,说有要事告之。秦文公立即传旨召见。内侍将那人带入宫中拜见。秦文公见那来人瘦弱无比,满脸病态,心中不乐。那人叩拜已毕,便对秦文公说:“小人昨日夜晚在雍南山,遇一奇事,欲禀报于国君。”秦文公也想知道是何奇事,便命速速说来。那人说:“昨夜小人看病回来,途中路过雍南山,由于路途遥远,劳累疲乏,便在一颗大树下坐下休息,不觉睡着,忽然仿佛听到有鬼的说话声。小人睁开双眼,虽然心里有些害怕,可是不见鬼影,只听鬼声。只听见那鬼向树神贺喜说:‘日间之战大获全胜,一定很辛劳也。’那树神听罢却毫不在意地说:‘这哪里算得上辛劳。’那鬼见树神如此傲慢心中不快,便又对树神说:‘尔虽然昨日脱过此难,可是,待明日秦人若披其发,并用朱丝缠绕于树身,然后再砍伐于尔,那将如何?’那树神听罢,默默无语。小人听罢,不敢久留,便偷偷溜回,特来报知国君。”秦文公听罢暗喜,心想:“如此说来,伐树奇事必有鬼神做崇。”于是,给了那人一点赏赐,命他勿要声张此事,让其离去。

秦文公待那人走后,便命人将太史敦召入宫中,告之此事。然后又问太史敦:“此等怪事不知真假,可信否?”太史敦回答说:“此等怪事虽不可全信,但可以其所言而再伐此树,看可行否。”秦文公点头称是。于是再次命工匠们前去砍伐那棵大梓树。果然,很快将那棵大梓砍到。可是,正在工匠们高兴之时,忽然,从树洞之中窜出一头大青牛,向丰水奔去。众工匠们惊异,便追逐而去。不一会儿,只见那头大青牛,隐没在丰水之中。工匠们无奈,只好回报于秦文公。

后来,有人看到大青牛从丰水中跑出来,祸害百姓,便报知秦文公。秦文公立即派十名勇士前往丰水,守在河边待其出来时将其杀死,以除祸患。一日,那大青牛再次冲出丰水,十勇士奋力向前,可是那大青牛力大无比,十勇士皆被撞倒负伤,不能近前。十勇士无奈,只好回报秦文公。秦文公对太史敦说:“以爱卿只见,当如何处置乎?”太史敦献策说:“此牛乃大梓树中之物,何不仿砍伐大梓树之事而行之。”秦文公听罢顿悟,然后,再命十勇士前往丰水除害。那大青牛再次冲出丰水,见十勇士皆披头散发,心中大惧,不敢再与争斗,掉头就跑,又重新钻入丰水之中。十勇士在水边守候数日,大青牛再也没敢露出水面。十勇士无奈只好回去,向秦文公禀报斗牛之事。秦文公闻报心中欢喜,心想:“披头散发,可战胜大青牛,亦可用于军中战胜敌人也。”于是传旨,命人制作髦头用于军中兵器之上,立于军中。又命人在武都郡建一座怒特祠,祭祀大梓牛神。

秦国的强盛和地位的提高,引起了中原一些诸侯国的妒忌。鲁国的鲁惠公闻听秦国僭祀上帝,非常生气,便派遣太宰让前往周都洛邑,面见周平王,请求效法秦国的作法,用郊禘之礼。周平王不许。太宰让无奈回到鲁国报于鲁惠公,鲁惠公听罢拍案大怒说:“吾主周公有大功于周王室,又是至亲,王之礼乐皆吾主周公所制也,子孙用之又有何妨哉!况且,天子即不能禁秦用之,何以禁鲁之用乎?”遂命人准备僭用郊禘之礼,其盛况比于王室。周平王闻知此事,虽愤怒以极,但自知力不能及,不能禁之,只好听之任之,不再过问此事。各大国诸侯见周平王不能禁秦、鲁用郊禘之礼,谁也不肯示弱,皆用僭越之礼。自此,周王室日益俾弱,各国诸侯擅权自立,相互侵伐,天下纷乱,进入了诸侯争霸时期。

周平王五十一年,秦文公四十六年,周平王病死,太子姬狐由郑国返回洛邑奔丧,由于悲伤过度,还没等继承王位就死了。然后,群臣拥立其子、周平王之孙姬林即位,是为周桓王,第二年,改元为周桓王元年。

尽管中原诸国相互征战,天下纷乱,秦文公并没有参与进去,也没有兴兵征战,开疆扩土,扩大领地,只是安心治理内政,秦国可称得上国泰民安,平安无事。可是,人生总是有一些不如意的事。秦文公所立的世子,近几年来身体总是不适,近来病情更加严重,非常让其挂心。秦文公四十八年,秦世子病故。这老来丧子,对秦文公是个沉重的打击,待将世子的丧事处理完毕,顿时就显得老了许多。世子从小就聪明伶俐,深受秦文公宠爱,如今正直壮年,却突然故去,岂能不让人伤心。秦文公觉得,世子虽没能继承君位,但也得有个名号,于是,赐谥号为竫公,又称为静公。又立竫公长子赢立为世子。自此,秦文公经常是心情忧郁,闷闷不乐,一年多后,便身患重病,再加上年老体衰,一病不起。秦文公五十年,秦文公便病逝在郿邑的西陲宫中,埋葬在西陲,在位五十年。

秦文公死后,大庶长弗忌、左庶长威垒、右庶长三父等群臣尊秦文公遗言,拥立竫公之子年仅十岁的世子赢立即位,是为秦宁公,亦称秦宪公。秦宁公年幼,秦国大权皆归三庶长行使。

一日,三庶长共同商议秦国的形势,大庶长弗忌说:“当今秦国之势,除南有秦岭之外,三面受敌,皆戎人也。自襄公立国以来,意欲东进,终无大的进展。文公时期,虽取岐地,却将岐东之地献于周王室,然周不能守其地,复为戎人所取,因而使秦不得东进,反受其侵扰也。吾以为可暂避戎人之锋,在集聚力量击戎,应迁都于平阳。不知二位以为如何?”左庶长威垒、右庶长三父听罢,皆表示赞同。威垒还说:“此等迁都大事,吾等不好自作主张,亦当召集文武群臣商议迁都之事,再奏明秦君方可行之。”弗忌、三父亦觉威垒所言有理。第二日早朝,威垒便向群臣说明迁都一事。群臣闻知一时之间议论纷纷,各言迁都利弊。最后大庶长弗忌将欲东进,攻伐岐东之戎,保国都之安的意思陈述一番,群臣皆不再言。于是,三庶长又入宫见秦宁公,奏明迁都一事。秦宁公虽然年幼,但聪明绝顶,知三庶长大权在握,岂能被其意而行之,况且迁都一事利大于弊,便点头应允。当然,迁都一事使三庶长也达到了在群臣中立威的目的。

三庶长见君臣上下对迁都一事皆无异议,便命人前往平阳筹备迁都,兴建城池、宫室,为秦宁公兴建封宫而居之。秦宁公二年,秦国都城由汧渭之会的郿邑前往平阳(今陕西宝鸡县东)。

完成了迁都一事后,三庶长便筹备征伐岐东之地的西戎部落——荡社。这个荡社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个部落,首领自称为亳王,趁周王室无力管理岐东之地,便侵占这块富饶的土地。多少年来,与秦国以岐山为界,以相持多年,谁也不敢侵扰谁。而今亳王闻听秦国已迁都平阳,还以为秦文公死后,秦惧亳王之强向西退却,于是,对秦国的防御有所放松。三庶长闻听探子回报,见有隙可乘,便兴兵攻伐荡社,将西戎兵马杀得大败。亳王也是能征惯战之将,便收拾残兵败将,继续抵抗,一时两军形成相持局面,直到秦宁公三年,才彻底打败了亳王,平灭荡社。

此次,扫平荡社,使秦国的领地扩大到岐东地区,又向东迈进了一大步,已接近丰镐。这次胜利,三庶长的功劳最大,秦宁公给予了很高的赏赐,由此,三庶长的权势更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