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0回韩非身死韩国灭亡
兴兵伐赵弱顿献策
话说秦王政闻听韩非意欲回归韩国,心中不舍,可又没有理由将其再留于秦,一时拿不定主意,便与李斯商议。李斯虽嫉恨韩非,但一时还不敢在秦王政面前妄议,即不希将望韩非放归韩国,可又不希望韩非留在秦王政身边,便说:“大王既不愿放归于韩,亦不可留在身边。臣以为,莫若使其先往云阳居之。”秦王政闻听李斯之言,觉得:“云阳远在巴蜀之地,距离韩国有万里之遥,必可使其断归韩之念。”于是,命将士将韩非送往云阳。韩非见秦王政既不肯重用自己,又不放归于韩,心中生怨,但亦无可奈何。
李斯将韩非逐出咸阳心中稍安。可是姚贾对韩非仍是怀恨在心,欲将韩非置于死地而后快,便对李斯说:“韩非虽远居云阳,但日后若为秦王所用,必是你我之大患也,莫若除之。”李斯闻听心有所悟,连连点头。
这一日,李斯入宫拜见秦王政,谈及韩非之事,便乘机说:“臣以为,韩非,乃韩之公子也。今大王意欲扫平诸侯,一统天下,当以韩为先,以恐诸侯矣。韩非终为韩,而不为秦,此乃人之情也。今大王不用,久留而归之,此自遣患也,不如诛之。”秦王赢政听罢李斯之言,觉得亦有道理,可又不忍将韩非杀之,思虑再三,为了防止韩非私自归韩国,便传旨,将韩非囚于云阳狱中。韩非自知必是李斯、姚贾等向秦王政献谗言,陷害自己,可是自己在秦国举目无亲,无所依靠,无可奈何也。
事过不久,李斯见秦王政仍是不肯杀韩非,心中焦急,便与姚贾商议,如何处置韩非。姚贾说:“唯将韩非置于死地,方为上策也。不过,事情不可声张,可暗中将毒药送入狱中,以大王之名,令其自裁矣!”李斯闻听点头称是。于是,李斯命亲信暗中前往云阳将毒药送入狱中,令其自裁。韩非将毒药拿在手中,沉思半晌,对狱吏说:“吾韩非无罪于秦,以秦王之明,何以赐吾死乎?必是有人从中作祟,陷害也。请代吾传于秦王,面见之,以陈述冤情矣。”那狱吏闻听,知韩非无罪,便好言安慰一番,便面见李斯派来的亲信,陈述韩非之怨。那亲信立即回到咸阳报知李斯。
李斯闻知韩非不肯速死,心中不乐,立即再次遣亲信前往云阳,告诫狱吏不许听信韩非胡言乱语,并命狱吏断绝韩非饮食。这样一连数十日,韩非不但见不到秦王政传召自己回归咸阳的旨意,后来就连饭食也是无人来送,肌饿难忍,想召狱吏问之原因,可已经是无人朝面。韩非知定是李斯、姚贾等有意至自己于死地,心中愤恨之极,不由得长叹一声说:“此乃李斯、姚贾之流嫉贤妒能,而意欲至吾于死地也。吾即无生望,唯有一死矣!”然后拿出李斯遣人送来的毒药,服毒而死。
云阳狱吏见韩非服毒身死,便告知李斯。李斯闻听心中欢喜,告诫狱吏,不准将消息传出,亦不许报知秦王,若日后有人查问,可言:病亡。那狱吏惧李斯之威,不敢多言,唯命是听,悄悄返回云阳。
再说秦王政自从将韩非囚于云阳狱中,就一直无暇过问此事。数月之后,当闲暇之时,观韩非所著之简册时,忽然想起韩非尚囚在云阳狱中,终归是喜爱韩非之才,便遣使前往云阳传旨:“赦免韩非无罪,速归咸阳面见寡人。”使臣奉命立即前往云阳。可是,当来到狱中时,狱吏依李斯之意告知:“韩非已是病故身死也。”那使臣无奈只好返回咸阳报知。秦王政闻听哀叹不已说:“韩非无罪而死,乃寡人之过也!”是追悔莫及。秦王政为韩非之死表示歉意,立即遣使前往韩国报丧。韩王安闻听韩非病死于秦,悲伤至极,痛哭不止,立即遣人前往秦国将韩非遗体迎回安葬。自此,韩国之内再无重臣可依了。
此时的秦王政近来事事不顺,心中烦闷。一是,杨瑞和兵败于赵,二是,燕太子丹私逃归燕,三是,韩非之死。李斯见此,便入宫拜见,献策说:“大王一统天下之势将成矣。不过,赵国事尚强,兼并诸国不必以赵为先也。今韩最弱,莫若先灭韩,以恐诸国矣。”秦王政闻听微微点头,便召尉繚商议伐韩之事。
尉繚入宫拜见秦王政后,谈及伐韩之事说:“韩地域狭小,兵微将寡,以十万之师足以。为将者,内史腾久有建功之意,可用之。”秦王政闻听,便依尉繚之谋,命内史腾为大将军,率师十万准备伐韩。
可是,还没等内史腾兴师出兵,消息已经传到韩国。韩王安闻知是吓得心惊胆战,急忙召集群臣商议迎敌之策。而此时的韩国,确实是地域狭小,兵微将寡,举倾国之兵亦不过数万之众,无人敢率兵与秦军征战。故而,群臣是面面相视,无人敢言。若前往各国请求救援,因韩久依附于秦,又恐无人相助。一时之间,急得韩王安不知如何是好,不觉泪下说:“诸位爱卿,寡人平日待尔等不薄,久食俸禄,今秦军压境,竟无一人为肯为寡人效力,唯有坐等亡国也。”这时,横阳君韩城见此便上前说:“大王勿悲伤也,非群臣不为大王效力焉。当今天下,以秦之强,六国‘合纵’尚不能胜之,何况韩兵微将寡,国力衰弱,何以能敌乎!臣以为,为保全韩之社稷,莫若献地求和,以观天下之变也。”韩王安听罢擦干眼泪,沉思半晌,叹口气无可奈何的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也,而所献之地唯有南阳,还请爱卿亲赴咸阳,向秦王请和也。”横阳君韩成奉旨退下,稍加收拾便前往秦国。
秦王政闻报韩国使臣到来,立即召见,横阳君韩城叩拜后,将韩王安意欲将残存的南阳之地,皆献给秦以请和之意,述说一番。此时,内史腾的兵马尚未出征,秦王政见兵马未动,而先得地,不能不说是件好事,便应允了韩王安的议和之请,命内史腾率十万秦军前往南阳接收,并命内史腾为南阳假守。
韩王安向秦献南阳之地求和之事,很快就传到了魏国。魏景湣王闻知大惊,韩国惧秦,魏亦惧之,唯恐秦移兵伐魏,便遣使前往咸阳,将魏之丽邑(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北)献给秦,表示魏愿意臣服于秦。秦王政见此,是照收不误,可是,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兼并诸国,一统天下的步伐。
自从秦王政十六年(前231年)九月,内史腾率领十万大军接受了韩之南阳,被任命为南阳假守后,内史腾在南阳发布文告,抚定百姓之心,严防不法的行为,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同时不断地操练兵马,准备随时伐韩,而灭之。
秦王赵政十七年,内史腾一切准备就绪,便命人前往咸阳奏请秦王政,请求兴兵伐韩,而灭之。秦王政闻听心中欢喜,但是事关重大,便召李斯、尉繚等商议说:“以秦之强,虽屡屡战胜山东诸国,但七雄并立数百年来,尚无被灭之先列。今内史腾请求兴兵灭韩,此等大事不知可行否?”李斯略沉思片刻说:“臣以为,当今虽七雄并立,但韩最为弱小,已无万乘大国之实,故当灭之,不可缓也。”尉繚闻听亦表示赞同。于是,秦王政传旨命内史腾为大将军,兴师伐韩。
内史腾奉命,率十万大军很快进入韩国境内,一路是所向披靡,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抵抗。而韩王安乃是昏庸之辈,自从向秦献出了南阳,便以为无忧了,坐等天下之变。如今见秦军突然伐韩,是大惊失色,急忙召集各处兵马,全力凑集了五万新老将士,命大夫申犰为大将军前往迎战。
申犰率领这些新老将士来到洧水(今双洎河,源今河南省登封市阳城山)南岸老营地。可是,韩军的壁垒尚未修复完毕,内史腾率领的秦军已经来到近前。秦军便在响彻原野的号角声中,以排山倒海地之势压了过来,连排强弩发出的长箭,密匝匝如暴风骤雨般向韩军倾泻扑来。韩军根本无法抵挡,急忙在壕沟中慌乱躲避。秦军的一辆辆壕沟车,在韩军头顶上轰隆隆而过,随后剑盾长矛方阵立即黑森森压来,步伐整肃如阵阵沉雷,三步一喊杀,如山呼海啸一般,韩军还没有跃出壕沟布阵,便已是全线崩溃,四散奔逃。
秦军很快攻至洧水,在洧水上架起三道宽阔结实的浮桥,各种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开过,不久就攻至韩都郑城之下,将其四门包围起来。
韩王安闻报,申犰率领的韩军不堪一击,已是四散奔逃,而今秦军已是兵临城下,下的是胆战心惊,连忙率群臣登上城楼观望:只见秦军是盔明甲亮,人山人海,士气旺盛,而韩军将士个个是心惊胆寒,无人敢出城迎战之。韩王安被吓得是当即昏死过去,群臣连忙将其唤醒,扶下城楼。内史腾在城下见此高声说:“守城的将军听真,尔等可速报韩王安:限半个时辰之内投降,可保郑全城人之性命!韩国虽亡,尔等仍不失荣华富贵也。如若不降,秦军立即攻城,待破城之时将是玉石俱焚也,尔等君臣皆不可活命,必为刀下之鬼哉!请尔等三思!”那守城的将军闻听,立即下称楼报知韩王安。
韩王安闻听投降不但可保命,还能享富贵,便点头说:“既如此,为保全城之安,莫若降之。”韩王安立即命守将在城上竖起降旗。内史腾见韩王安投降,便传令停止攻城,帅众将来到城门之外。没过多久,只见郑城南门洞开。韩王安率群臣素车出城,立在伞盖之下手捧着一方王之玉玺,无可奈何地走了下来,跪拜在内史腾面前。内史腾接过王之玉玺,安慰韩王安一番,然后传令率秦军进入郑城。稍加休息,内史腾唯恐出差错,立即命二万兵士将韩王安及韩国大臣悉数押送咸阳。
自此韩国灭亡,韩王安在位九年。自三家分晋后,韩武子于周威烈王二年(前424年)始立国,下传六世,至韩威侯于周显王三十七年(前332年)称王,为韩宣惠王,以下又传四世,至韩王安九年(前230年)韩亡,韩立国为侯九十二年,称王一百零四年,共计一百九十四年,最后并入秦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