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回范雎设谋白起罢爵赵胜使楚毛遂自荐(2 / 2)

白起迎向前去施礼说:“先生,不知是那方人士,到此寒舍未能远迎,请见谅也。”只见那人拱手还礼说:“吾乃一山野村夫,居无定所,久慕武安君之英名,途经此地,特来拜访也。”两人寒暄一番,谈论一些天下之事,兵书战策,也算投机。当谈到秦、赵邯郸战事时,那人问:“以秦之强,赵之弱,君以为邯郸可破乎?”白起叹口气说:“秦虽强,但远征日久,将士疲乏;赵虽弱,但以倾国之力坚守,又有廉颇为将,善用兵,故邯郸不可破也。”那人又问:“以当今之势,君以为如何?”白起无奈的回答说:“吾已经几次劝谏大王,破邯郸灭赵之时势未到也,当退兵以观天下之变也。秦破诸国,统一天下,非以赵为先矣。而大王受应侯蛊惑,不肯听信臣之良言也。”那人手摇羽扇又说:“君言甚是也。不过,秦王不肯听信君之良言,可有怨恨之心乎?”白起解释说:“臣为君效力乃职责也,臣何敢怨君哉!吾之所以屡屡劝谏,意欲使秦不做这种败军辱将,徒劳无益之事矣。”那人又问:“以当今之势,若秦王使君再次代王龁为将,邯郸可破乎?”白起回答说:“以当今之势,即使天神下凡,破邯郸亦难矣,况且吾白起一凡人乎?”那人点头说:“君言甚是也,唯有撤兵方为上策矣。”二人一直谈到将近中午时分,那人便谢过白起告辞而去。

来到武安君府拜访白起的这位道人,正是范雎所派遣的亲信舍人。当天夜晚那人,回到丞相府,将白起的情况如实说说一番,并劝谏范雎说:“以当今之势,莫若劝谏大王退兵为上策也。”而范雎确有自己的打算:“既然白起不肯为将,偏要让他将兵赴邯郸伐赵,以挫其‘不败将军’之英名也。”

第二日,范雎入宫拜见秦昭襄王说:“如今邯郸战事甚紧,王龁破邯郸难矣。臣以为,唯有使武安君赴邯郸,代王龁为将,方可破邯郸灭赵也。”秦昭襄王对白起几次抗命,心中本来就不高兴,如今见范雎再次提出使白起为将,冷冷地说:“寡人已经数次遣使,前往武安君府中请之,皆不肯为将,寡人无奈也。唯请丞相再次代寡人去请也。”范雎闻听连忙解释说:“臣上次奉旨前往,已触武安君之怒,故此次唯大王亲自前往方可也。”秦昭襄王闻听,知应侯与武安君不和,只好自己亲自去请。于是,范雎陪同秦昭襄王一同前往武安君府。

武安君白起送走了那位道人,回到府中后,对邯郸战事是忧虑重重,不觉病情又有些加重,待到深夜久久不能入睡,直到第二日将近中午时分才起床。忽然仆人来报:“秦昭襄王驾到!”白起闻报,无奈只好穿好衣服,来到府门外迎驾。

待陪伴秦昭襄王、范雎等来到大堂之上落座,白起已是脸色惨白,头冒冷汗,难以支撑。而秦昭襄王却视而不见,对白起说:“如今秦军将士在邯郸城下是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,而邯郸仍不可破,可知,王陵、王龁皆无能之辈也。虽闻知武安君患病在身,不过,寡人还是意欲请将兵,赴邯郸在卧榻之上指挥将士而战之。不知武安君以为如何?”白起闻听心中惊惧,便向秦昭襄王叩拜说:“大王之意臣知也。臣遵旨赴邯郸虽无功,但可勉获罪;臣若不尊旨,虽无罪,但难免被诛也。然而,臣为秦之社稷虑,大王若能听臣愚计,暂解邯郸之围,安民养士,静观天下之变,山东诸国必会自乱。到那时,可扶助臣于秦之君,攻伐傲视秦之国;诛杀昏庸无道之君,平灭混乱之国也,天下足可定矣,何非以亡赵为先乎?此所谓,屈一臣,而定天下。大王若不能明察愚臣之计,必使山东诸国心欢,以至获罪于臣。此所谓,胜一臣,而为天下所屈矣。臣闻:明主爱其国,忠臣爱其名;国破不可复完,卒死不得复生。臣宁愿受重诛而死,而不愿为败兵辱军之将也,望大王明察矣。”

秦昭襄王闻听白起之言,低头沉思不语,觉得:白起虽不愿将兵伐赵,但所言不无道理。这时,范雎却插言说:“以武安君之才,将兵征战远在王陵、王龁之上,虽不能大胜,亦可小胜。故大王亲自来请,岂能不留点情面耶?”白起闻听范雎不但不劝谏,反而火上浇油,心中不乐说:“丞相所言差矣!将兵征战非儿戏也,事关国家兴亡,臣生死事小,恐国家危矣!故臣不敢轻易从命焉。”秦昭襄王闻听,武安君果真不肯从命,便怒气冲冲的转身离开离开大堂,范雎等皆跟随而去。白起见此还欲上前解释,可是,秦昭襄王不再理睬,很快就离开了武安君府。白起将秦昭襄王等送出武安君府,回到内室,是脸色惨白,头冒虚汗,浑身无力,躺在卧榻之上,病情更加沉重。

秦昭襄王回到宫中仍是怒气未消。范雎在一旁挑拨说:“武安君对大王如此不敬,必是怀有穰侯魏冉之旧怨也。”经范雎这么一提,秦昭襄王便想起了昔日白起与魏冉的关系,更是怒气冲天的说:“魏冉使之为将,无所不从,而寡人使之为将,却百般不肯,君威何在?”范雎进一步说:“如此佞臣,当处罚之,莫若降其爵位,逐出咸阳,以防后患也。”秦昭襄王闻,听正合自己心意,便依范雎之意,传旨免去白起武安君之爵位,贬为士伍,并命其速速离开咸阳,迁往阴密(今甘肃灵台县一带)。范雎见此心中欢喜,总算除去了自己的心中大患。秦昭襄王命人写好旨意,遣使送往白起的武安君府中。

此时的白起,自从送走了秦昭襄王、范雎等人,躺在卧榻之上,忧虑重重,心想:“自己如此抗旨不尊,必触怒大王,会降罪于吾,将难免一死矣。”当到了下午,果然仆人来报:“大王遣使臣到来,请接旨。”白起只好起床接旨。当白起闻知:秦昭襄王免去自己的武安君之爵位,贬为士伍,速速迁往阴密,心中反而踏实了。只是自己病情沉重,一时难以离开咸阳。便对使臣说:“臣深感大王不杀之恩也,只是臣重病缠身难以速行,请大夫在大王面前多多美言,请宽限数日,待病情好转,必速速前往阴密也。”那使臣见白起确实是重病缠身,非常同情,便满口应允。那使臣回到宫中拜见秦昭襄王,为白起说了不少的好话,秦昭襄王也就不在过问此事。

秦昭襄王虽然罢免了白起的爵位,可是邯郸战事仍是吃紧,王龁所率秦军是进退维谷,欲进不能,欲罢不忍,屡屡遣使赴咸阳请求增兵,满希望白起能前来代替自己将兵,可总是不见援军到来。秦昭襄王便与范雎商议,如何增兵,何人可代王龁为将。范雎见此,有执掌兵权之意,可是自己又非能征惯战之将,便想起了自己的好友、亲信郑安平、王稽二人。于是,向秦昭襄王举荐郑安平为大将军代替王龁,举荐河东郡守王稽,为秦军筹集粮草辎重等物质,意在破邯郸灭赵。秦昭襄王此时,对范雎是言听计从,便立即传旨,征集十万兵马,命郑安平为大将军,前往邯郸城下代替王龁,将王龁降为副将。命河东郡守王稽,为秦军筹集粮草辎重。

再说邯郸城内的赵孝成王,闻报秦军又增派兵马,以倾国之力围攻邯郸,志在必得,惊恐万分,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相国、平原君赵胜说:“以秦之强,赵之弱,邯郸不可守也,唯遣使前往诸国求助,方为上策矣。”赵孝成王闻听说:“相国所言甚是也。不过,诸国皆畏秦如虎,何国能援赵乎?”赵胜分析说:“臣以为,当今诸国,秦、齐相合,燕、赵又乃世仇,韩弱附于秦,唯有魏、楚两国可援赵也。魏、赵乃婚姻之国,楚地广兵强,若遣使以‘合纵’之术游说之,以楚为纵约之长,可破秦,保赵之安矣。”此时的赵孝成王也是无计可施,便说:“相国所言甚是也。国家兴亡之大事,皆依相国之力矣。唯请相国为使,前往诸国游说‘合纵’之术如何?”赵胜毫不推辞的说:“此乃臣之职责也。”老将军廉颇见此上前说:“此事关重大,请相国速去速回也,臣将全力坚守邯郸,以待援军矣。”

平原君赵胜离开宫中,回到相府,立即召集宾客、舍人商议赴楚、魏求救之事。赵胜决定先遣使前往魏国求救。当前往魏国的使臣走后,便商议自己亲自出使楚国之事。因为,出使楚国事关重大,路途遥远,决定在自己的门客舍人之中挑选二十位文武兼备贤能之士一同赴楚。可是,在这数千余人门客之中,只选出了十九人,差一人,不知何人可行。这时,一位坐在下座的,叫毛遂的舍人自荐补齐二十人。可是,赵胜对毛遂并不熟悉,也从没有人向自己推荐过,便问:“先生居胜之门下几时耶?”毛遂回答说:“已三年矣。”赵胜便有轻视之意说:“贤士处于世之间,恰是尖锥处于囊中,其锋芒亦现。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,却未曾左右提及,可见先生文不成,武不就也。今使楚,事关赵之存亡之大计,恐先生难以胜任,勿往矣。”毛遂却不肯退让,回答说:“君言甚是也。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,然而,若展其才德,须有其机会矣。君以贤达仁义,礼贤下士,而闻名于世。然君若无赵公子之名,安能显其贤达乎?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,因无处于囊中耳。”赵胜闻听毛遂之言,觉得有理,便应允代其同行前往楚国。这就是成语“毛遂自荐”的典故。于是,赵胜做好了准备,前往楚国。

欲知此次平原君赵胜,前往楚国能否求得楚军援助,且听下回分解。

;

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!请关注微信公众号!:meinvlu123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