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回冯亭弃韩王龁伐赵施离间计赵括拜将(1 / 2)

第九十一回冯亭弃韩王龁伐赵

施离间计赵括拜将

话说秦昭襄王闻知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,不由得大怒,便命武士将楚左徒黄歇推出宫门外斩首。这时,范雎在一旁见此情景,心中惊惧。一者,黄歇与自己是好友,不忍杀之;二者,若杀黄歇,必绝秦、楚之谊,影响“远交近攻”战略的实行。想到这里,范雎便劝谏秦昭襄王说:“请大王息怒,黄歇不可杀也。臣以为,杀一黄歇不能使楚太子复归于秦,而徒绝秦、楚之谊矣。莫若嘉其忠,使其归楚。日后楚顷襄王若卒,楚太子熊完必将即位为王。楚太子即位必感念黄歇舍命相助之恩而用之,拜其为令尹。如此,楚之君臣皆感念大王之德,会更加一心事秦,岂不更好哉!”秦昭襄王闻听亦觉有理,便传旨将黄歇押回松绑,笑着对黄歇说:“左徒勿怪也,寡人只是小试其忠勇否。左徒果然是天下忠勇之士,深感敬佩也!寡人将送左徒归楚,以固秦、楚之谊,不知左徒以为如何?”黄歇叩拜说:“谢大王不杀之恩。臣若能归楚,必不会辜负大王之美意矣。”秦昭襄王闻听心中欢喜,便命人取出黄金百镒赐予黄歇。可是黄歇却推辞不受。范雎便向前劝说:“左徒不必客气也。日后秦、楚相互通使往来,皆依左徒之力,若不肯收之,岂不辜负了大王之美意乎?”黄歇闻听不好再拒,只有收下,再次向秦昭襄王叩拜,以表谢意。秦昭襄王又设酒宴款待黄歇。待二日之后,黄歇便向秦昭襄王、范雎等告辞归楚。

黄歇回到楚国,楚太子熊完高兴万分,亲自迎于郢陈郊外。而此时的楚顷襄王已是生命垂危,三月之后病故,在位三十六年。群臣拥立太子熊完即位,是为楚考烈王。楚考烈王罢免一向献媚于楚顷襄王的州侯令尹一职,拜黄歇为令尹,封为春申君,赐予淮北之地十二县。后来,又改封为吴地。

楚考烈王宠信黄歇,便依黄歇之意,为表示对秦昭襄王的感激之情,于周赧王五十二年(前262年),将前任令尹州侯的封地州献给秦国,以表和秦之诚意。秦昭襄王心中欢喜,本就有和楚之意,便笑纳和楚,并遣使携厚礼入楚,送给楚考烈王、黄歇予以回报。

秦昭襄王与齐、楚结好,便开始全力东进,兵伐韩、魏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(前262年),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为大将军率秦军二十万伐韩,攻取了韩国的军事重镇野王(今河南沁阳市一带),完全封闭了上党郡(郡治在今山西长治市一带)与韩都郑城的交通。韩桓惠王闻报惊恐万分,唯恐秦军继续伐韩,便遣阳城君为使入秦,向秦昭襄王赔礼谢罪,并表示愿割让上党郡以请和。秦昭襄王闻知韩愿割让上党郡,便应允下来,传旨命王龁停止伐韩,前往接收上党郡。

韩桓惠王闻报,秦已经停止攻韩,便遣大夫韩阳使前往上党郡郡治长治(今山西长治市一带),命郡守靳?将上党郡献给秦国。可是,靳?却不愿意轻易的将上党郡献给秦国,便对来使韩阳说:“臣非不愿尊王命也,而是上党郡庶民百姓及将士不愿降秦哉!上党将士尚有十余万众,愿与秦一战,岂能不战而降乎?”韩阳见郡守不愿降秦,亦无奈,只好返回郑城报知韩桓惠王,言郡守靳?无降秦之意。韩桓惠王闻听大怒,唯恐得罪秦国,便传旨免去靳?郡守之职,命大夫冯亭为上党郡守,以便将上党割让给秦国。

冯亭来到上党郡后,经过调查,上党郡的上下官吏以及庶民百姓确实不愿意降秦,而冯亭本人也不愿意降秦。于是,冯亭召集各级官吏商议说:“今秦已攻占野王,上党郡与韩都郑城之路已绝,而秦急欲得上党郡,韩已不能与之力战,故大王命吾等降秦。吾以为,与其降秦,莫若将上党郡献予赵国。赵若能接受,必会触秦之怒,兴兵伐赵。而赵受秦兵攻击,必会亲韩。韩、赵联合可以共御强秦矣。”众官吏闻听皆响应。冯亭见大家皆无异议,便写好书简一封,遣使前往赵都邯郸。

赵孝成王闻知上党郡遣使前来,便立即召见,有意了解秦、韩征战的情况。当韩使臣呈上冯亭的书简,便打开观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今秦攻韩甚急,上党郡不可守也,故韩王不得已将上党郡献于秦矣。然而,上党吏民皆不愿附秦,而愿归赵焉。臣不敢违吏民之意,愿将上党郡十七城拜献于赵,惟大王辱收之。”赵孝成王看罢心中欢喜,便对身旁的平阳君赵豹说:“寡人不费吹灰之力,而得韩上党郡十七城,可谓大利也。不知爱卿以为如何?”平阳君赵豹却回答说:“臣闻知,‘无故之利,谓之祸殃也’。故臣以为大王不可受也。若受之,祸必大于所得矣。”赵孝成王闻听不乐说:“爱卿所言差矣。韩畏秦而怀赵,故诚心来归,岂能言‘无故受利’哉!”赵豹解释说:“今秦蚕食韩地,兴师数十万而拔野王,以绝上党之道,使其与韩不相通,故自以为坐收上党之地矣。若上党之地一旦为赵所得,秦岂能甘心乎?秦奋力而耕作,而赵坐收所获,此臣所谓‘无故之利’矣。秦不能从弱韩之手得上党,而弱赵岂能从强秦之手得到上党乎?今秦强而赵弱,弱小之国,岂能与强大之国争利乎?再者,以冯亭之智,之所以不愿降秦,乃意欲嫁祸于赵也。故大王不可轻受上党之地矣。”赵孝成王闻听更加不高兴说:“寡人曾发百万之军,历数年征战未得一城也。而今未用一兵一将而得上党十七城,此乃大利也,岂能不受乎?”赵豹见赵孝成王发怒,不好再言,便叩拜告退。

待平阳君赵豹走后,赵孝成王还是拿不定主意,便又召平原君赵胜商议。当平原君赵胜闻听此事,便说:“臣以为,兴百万之兵而得一城,尚且难以,今不用刀兵而坐收韩之上党十七城,其利可谓大矣,不可失也。”赵孝成王听罢平原君赵胜之言,正符合自己的心意,非常高兴说:“相国所言甚是也,就请相国辛苦前往接收上党矣。”于是,平原君赵胜便奉旨前往上党郡。

冯亭闻报赵国愿意接收上党,非常高兴,亲自前往郡治长治郊外迎接赵国使臣平原君赵胜。当进入城中,赵胜宣布了赵孝成王的旨意,封冯亭为华阳君,食邑三万户,仍为上党郡守;封各县令为侯,食邑一千户,世世为侯;各级官吏皆加爵三级,吏民能相安者,皆赐以六金。冯亭见赵孝成王能如此厚爱,垂涕拜谢说:“如此封赏,臣实不敢受也。臣有三不义也。一者,为韩守土,不能殉国也;二者,主命入秦,不能听命也;三者,卖主地而食之也。”赵胜闻听连忙将冯亭扶起,安慰一番。至此,上党郡十七城皆属赵国。

而这时,王龁正准备前往接收上党郡的时候,忽然闻报,冯亭不尊韩桓惠王之命降秦,而是将上党郡十七城先给了赵国,不由得大怒。原来王龁本以为,攻取野王之后,对孤立无援的上党郡是唾手可得,而如今却是两手空空,气愤以极,便遣使入咸阳报知秦昭襄王,请求继续进攻上党。秦昭襄王闻报更是怒气冲天,立即传旨,命王龁继续进攻上党郡。

冯亭见秦军又开始进攻上党郡,一面命将士坚守不战;一面遣使前往赵都邯郸求救。可是,秦军进攻猛烈,冯亭所率的韩军皆畏惧秦军,难以抵挡。而赵国的援军路途遥远一时难以到达。冯亭率部众坚守两月有余,力不能支,只好率上党的军民突围,退出上党郡,奔赵都邯郸而去。

而此时,赵孝成王已经命廉颇为大将军率赵军二十万前来援救上党。当廉颇率大军来到长平,正好与冯亭率领的败兵相遇,才知上党失守。冯亭将秦军状况向廉颇述说一番。廉颇闻知,思虑再三,觉得以秦军之强不能与之力战,当先避其锋芒,寻机而战。便传命,停止前进,在长平一带安营扎寨,在丹朱岭上修筑长城以拒秦军。同时,廉颇在长平一带设置了三条防线:命冯亭率三万兵马驻守光狼城(今山西高平市西),命都尉盖负、盖同兄弟二人,各率两万兵马戍守东西障城,以成掎角之势,又命裨将赵茄率五千兵马为前锋,打探秦军的动向,自己坐镇长平中军指挥。

赵茄奉命率领五千赵军,出了长平关(位于山西高平市西北与长子县交界的丹朱岭东麓)大约走了四十余里,便与秦军的前锋司马梗相遇。赵茄看到秦军的兵马甚少,不过千余人,心中暗自欢喜,觉得是立功的极好时机,先消灭这小股秦军,以挫秦军锐气。想到这里,赵茄便指挥赵军杀向司马梗的秦军,企图一举消灭之。可是,司马梗乃是秦国能征惯战的名将,虽然秦军人数少,但皆是久经沙场的兵士,并不惧怕赵军。司马梗驱战马挺枪迎战赵茄。二人大战十余回合,赵茄便力不能支,不敢与司马梗力战,便指挥赵军向秦军冲杀,两军混战在一起。秦军毕竟兵微将寡,渐渐力不能支,死伤过半。司马梗见状,心中焦急,便拼死缠住赵茄,力图一枪将其刺死,使赵军失去主将,方有取胜的机会。可是赵茄并不与其力战,使秦军难以挽回败局。

正在这危机时刻,由张唐率领的秦军二路兵马赶到,立即杀入战场,赵军纷纷败退。赵茄见秦援军到来,心中慌乱,便想收兵而回。司马梗岂能轻易将其放过,紧追不舍,趁其慌乱之机,一枪将其挑于马下。赵茄死于乱军之中,赵军大败。

赵败兵逃回长平报于廉颇。廉颇闻听不由得大惊,没有想到秦军来得如此之快。于是,廉颇传令:“赵各地将士坚守城池,不许出战,违令者斩!”司马梗、张唐只好安营扎寨,以待王龁的大军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