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三回陈庄乱蜀张仪使楚
惠文驾崩武王即位
话说楚怀王唯恐韩、魏联军断其归路,无奈只有撤军归楚。但面对强大的秦军如何能安全撤军,也是个大问题。于是,依照昭雎之意,做出与秦军决战的架势,待到第二日深夜悄悄撤军。这一退就是百余里,楚怀王闻知秦军并没有追杀而来,才安下心来,整顿兵马,返回楚国。秦惠文王闻知楚军撤退,也松了一口气,唯恐遭到楚军的埋伏,也不去追杀,任其而去。而韩、魏联军闻知秦危已解,楚军退回,亦撤军各自回国。
此次蓝田之战,秦、楚皆以倾国之力而战之,未分胜负,双方损失惨重,可谓是两败俱伤,尤其是楚国损失更为惨重,由此开始走向衰弱。
周赧王三年(前312年),韩宣惠王病故,在位二十一年,秦惠文王命张仪,护送在秦国为质的韩太子姬仓归国即位,是为韩襄王。
再说燕公子职自从周赧王元年(前314年),被赵武灵王从赵国送回燕国后,虽然继承了王位,但一直不敢正式称王,全力收拾被齐国破坏的残局。直到周赧王四年(前311年),燕国逐步安定下来,才正式称王,是为燕昭王。此时的燕国是国力大衰,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弱的。燕昭王决心振兴燕国以伐齐,报亡国之耻,并“卑身厚币”以招天下贤士。
燕昭王首先拜访了当时燕国的名仕郭隗,求计问策。燕昭王对郭隗説:“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。寡人极知燕小力少,不足以报。然得贤士与共国,以雪先王之耻,寡人之愿也。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?”郭隗回答说:“帝者与师处,王者与友处,霸者与臣处,亡国与役处。诎指而事之,北面而受学,则百己者至。先趋而后息,先问而后嘿,则什己者至。人趋己趋,则若己者至。冯几据杖,眄视指使,则厮役之人至。若恣睢奋击,呴籍叱咄,则徒隶之人至矣。此古服道致之法也。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,而朝其门下,天下闻王朝其贤臣,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。”燕昭王又问:“寡人将谁朝而可?”郭隗又向燕昭王讲述了一个“千金买马”的故事。郭槐说:“古之君人,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,三年不能得。涓人言于君曰:‘请求之。’君遣之三月,得千里马,马已死,买其首五百金,反以报君。君大怒曰:‘所求者生马,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?’涓人对曰:‘死马且买五百金,况生马乎?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,马今至矣。’于是不能期年,千里之马至者三。”
然后,郭槐又说:“今王诚欲致士,先从隗始,隗且见事,况贤于隗者乎?岂远千里哉?”燕昭王听罢点头称是。于是,燕昭王为郭隗建宫室,拜其为师,又筑黄金台,以招揽天下贤才。果然,过不多久,乐毅、邹衍、剧辛、苏秦等天下名士皆投奔燕国,受到了重用。燕昭王加强管理,还开始营建武阳(今河北易县东南)为下都。在燕昭王的精心治理下,使燕国逐渐强大起来,进入强国的行列。
就在燕昭王广招天下人才,意欲振兴韩国之时,秦惠文王为了报复楚国,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(前311年),命甘茂为大将军兴兵伐楚,夺取了楚国的召陵(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一带)。召陵本是魏国领地,距离郢都遥远,楚怀王已经无力与秦争雄,只好任其而去,悔不听当初陈轸之言。
此时,秦国攻取汉中,又夺取召陵,使秦国的领地更为广阔,基本上解除了来自南方楚国的威胁,秦惠文王的心情是非常愉快。可是万没想到,此时的蜀国却出了大事。被封为蜀侯的小弟公子通与蜀相陈庄发生了冲突,结果,公子通被陈庄杀死。而陈庄拥兵自重,遣人前往咸阳,请求魏惠文王封自己为蜀侯。秦惠文王大怒便欲派兵征剿平叛。这时张仪却说:“大王息怒也。急欲征剿平叛不可!臣以为,蜀地虽山多路险,易守难攻,但不足虑也。臣所虑者,楚也。倘若陈庄投楚,楚怀王必喜而纳之,蜀地必失矣。”秦惠文王闻听怒气稍消说:“若依相国之意当如何?”张仪回答说:“臣以为当先和于楚,使楚不敢轻易接纳陈庄,然后再兴兵平叛,无忧也。”秦惠文王觉得张仪所言有理,可是如何与楚言和也是个问题,便说:“当今秦、楚屡战,何以言和也?”张仪回答说:“臣以为,当今天下唯秦、楚、齐最强,秦、楚之战,皆因齐之故也。为示和楚之诚意,可将汉中之半归还楚也。楚怀王必会贪汉中之地而应之。”秦惠文王听罢,便遣使前往楚国议和。
楚怀王与秦征战连连失力,心中烦闷,忽闻内侍来报:“秦国使臣前来求见。”楚怀王闻听大惊,便升大殿召见。只见秦使叩拜已毕,将来意述说一番,并呈上秦惠文王的书简。楚怀王打开观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秦、楚相来友善,世为姻亲,从无战事。此次秦、楚之战,皆因齐人从中挑拨而起。今寡人遣使入楚愿与上国修好,复昔日之谊,并愿以汉中之半归还于楚,以表诚意也。望上国勿辞焉。”对于秦、楚之战的起因,楚怀王自己清楚,并非什么齐国挑拨,而是由张仪欺楚引起,对张仪是恨之入骨,早就有杀张仪以雪耻之心。看罢书简,亲自写好书简交于秦使说:“楚乃南辟之弱国,何以敢轻得汉中之地也。请贵使将此简呈与秦惠文王,寡人必谢之。”然后,设宴款待秦使,并赠予厚礼。
秦使回到咸阳,将楚怀王的回简呈于秦惠文王,并奏明使楚经过。秦惠文王打开回简观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上国和楚之诚意,寡人知也。但楚不愿得汉中之半,而愿得张仪也。秦若能使张仪赴楚,以澄清当日寡人误听之言,以明群臣,楚愿将汉中之地尽献于秦,以表寡人和秦之诚矣。”秦惠文王看罢心中不乐,知楚怀王得张仪之意,必杀之。
这时,群臣之中厌恶张仪者闻知,楚怀王不愿得汉中之地,而愿得张仪,便入宫对秦惠文王说:“以张仪一人赴楚,而易汉中数百里之地,可谓利大矣,当遣之。”秦惠文王听罢更加不乐,斥责说:“休得胡言!张仪乃寡人肱股之臣,岂可数百里汉中之地可易乎?”
张仪闻听此事,入宫拜见秦惠文王说:“臣闻知,楚怀王不愿得汉中之地,而愿得臣,臣愿往之。”秦惠文王连忙阻拦说:“不可也。寡人自称王以来,秦国大治,称雄于天下,皆依相国之力也。相国欺楚,楚又屡败于秦,楚怀王久怀盛怒,若使相国入楚,必遭杀身之祸,寡人岂能弃相国于不顾乎?”张仪见秦惠文王如此看重自己,非常感动地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若能使臣赴楚,臣非但不能丧命,还可结秦、楚之盟也。”秦惠文王听罢不敢相信说:“相国虽智,而楚怀王已非昔日之楚怀王也,若脱此难,非易事矣。相国若果有脱身妙计,必告知于寡人,方可使之赴楚焉。”
张仪本不想向秦惠文王言明自己的妙计,唯恐泄露给楚国。但闻听秦惠文王如此一说,只好告之,但勿必请秦惠文王严守机密。秦惠文王是满口应允。这时,张仪才说:“臣在楚时,与楚怀王宠臣上官大夫靳尚友善,又曾与楚怀王之宠妃、南后郑袖素有交往矣。再者,子蘭、司马子椒皆亲秦之臣也。特别是郑袖非一般妇人可比,广又智谋。臣曾闻,昔日楚怀王新宠幸一美人,朝夕不离。郑袖妒忌以极,可又不敢当面责之,唯恐触楚怀王之怒,便思一计,于是,暗中与美人友善。一日,郑袖对美人说:‘爱妹可知大王所忌讳何事?’那美人回答说:‘妹不知也。’郑袖便说:‘大王最忌讳者,鼻之气味也。若再见大王当先掩其鼻,以免大王闻之不快也。’那位美人闻听,信以为真,再见楚怀王时,先掩其鼻。楚怀王不知何故,便问郑袖。郑袖悄声告诉楚怀王说:‘是嫌弃大王体臭,不愿闻之,故掩其鼻也。’楚怀王闻听大怒,立刻命人将那美人的鼻子割掉。以后专宠郑袖。臣有此等人相助,已有一半生路也。大王若再命左庶长魏章率重兵陈于汉中,遥视于楚,使楚怀王惧秦之强,岂敢轻易杀臣乎?再者,果有不测,臣为秦之社稷而死,乃臣之愿焉。”秦惠文王见张仪确有妙计,赴楚之意已决,只好应允。于是,命人多为张仪备下金银宝器,遣张仪出使楚国。
张仪率领自己的几十名亲随,离开咸阳,很快就来到了楚国郢都,先将随从安排在客栈住下,便只身一人入宫拜见楚怀王。楚怀王闻报,张仪果然来到楚国惊得是目瞪口呆,半晌才说:“张仪正是胆大包天,自来送死也!”说罢传旨,命武士将张仪押入大牢,并召太卜入宫,命其占卜,择吉日以告太庙,然后将其诛之。楚怀王是不敢召见张仪的,这是因为,若使召见,凭张仪之辩,自己就很难找出诛杀张仪的理由。而张仪对此,已是预料之中,毫无恐慌之色,坦然处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