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一回东服韩魏西败义渠
屈原使齐张仪欺楚
话说张仪与樗里疾领命率秦军十万征伐赵国,先杀奔西阳(今山西中阳县一带)。赵武灵王闻知秦军突然伐赵大惊,立即命大夫赵英为大将军前往西阳迎战秦军。赵军从没有单独与秦军征战过,不知秦军之厉害。赵英率赵军到了西阳后,便急于与秦军征战。张仪与樗里疾所率秦军士气正盛,很快就将赵军杀得大败。赵英只好弃西阳城,退守中都(今山西平遥县西南)。张仪与樗里疾指挥秦军攻至中都。赵英不敢出城迎战,督兵戍守。秦军围攻月余,赵军力不能支,赵英只好弃城而逃。张仪与樗里疾攻占中都后,知三晋唯有赵国最强,没敢孤军深入。秦惠文王闻报秦军连取赵国二城,凯旋而归,心中欢喜,少不了要犒赏出征将士。
周慎靓王六年(前315年),周慎靓王病死,太子姬延即位是为周赧王。这一年燕国内乱,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。
秦惠文王在伐赵取得胜利之后,便开始筹备伐韩。韩宣惠王闻报大惊,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,对群臣说:“秦败赵,又欲伐韩,韩弱于赵,何以抗秦乎?”历来主张“连横”的大夫公仲侈说:“大王勿惊,‘合纵’伐秦不成,首倡诸国之盟者,魏以背盟事秦,故不可与秦力战也。而秦欲意伐韩,并非为韩也。臣闻知:秦意欲伐楚久矣。大王若使臣入秦面见张仪,言韩愿割让一座名城,而和于秦,并愿备甲士助秦伐楚。秦必会罢兵,而向楚矣。此乃以一易二之计哉。”韩宣惠王听罢沉思半晌,心想:“若舍弃一城,而保韩安,未尝不可。”然后点头应允,命公仲侈为使,筹备厚礼前往秦国言和。相国公孙衍虽有拦阻之意,但以韩之力,确实难以抵挡秦军,故不敢违背韩宣惠王旨意。
韩国准备与秦言和,共同伐楚的消息,很快被楚国探子得知,报知楚怀王。楚怀王闻知亦是大惊,如今秦国是败“合纵”联军,灭巴、蜀之国,又夺赵之二城国力倍增,诸国皆惧之。若秦、韩合兵伐楚,难以拒之,便召集群臣商议。大夫陈轸原来是秦国的重臣,只因与张仪不和而奔楚,故对秦国内情甚是了解,对楚怀王说:“臣以为,秦自从得到巴、蜀之后,就有伐楚之意,而今又有韩助之,乃秦求之不得之美事。故秦兵必至,楚危矣。”楚怀王更是惊惧说:“若以爱卿之意当如何?”陈轸回答说:“臣以为,韩之所以助秦伐楚,乃惧秦伐韩,欲自保也。大王若能听信臣言,可警四境之内,命战车满道,遣使入韩,言楚已起师救韩,使韩宣惠王相信,秦伐韩,楚必救之。若能如此,即使韩宣惠王不能听命与楚,也会感谢大王之德;即使与秦同来伐楚,亦不会与秦同心矣。秦、韩不同心,兵虽至,楚必无大危焉。若使韩听信与楚,绝于秦,秦必怒韩。韩必南和于楚,而轻秦。因而,秦、韩相憎,兵必不至,而免楚患也。”楚怀王闻听大喜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,寡人必依计而行之。”然后传旨,四境警戒,发兵十万战车五千乘,声言援韩,以抗秦,并遣使赴韩都郑城。
公孙衍闻知楚使到来心中欢喜,便鼓动韩宣惠王速速接见楚使,以知其来意,行“合纵”之术。当楚使入宫拜见后,对韩宣惠王说:“楚虽小,但愿悉倾国之师以援韩,共抗强秦也,王大王勿要屈从暴秦一时之威矣。”然后献上厚礼。韩宣惠王闻听楚使语言恳切,觉得:“楚乃大国,其国力不再秦国之下,若能联楚抗秦,城不失,秦兵不可入韩也。”想到这里便对楚使说:“楚能如此诚意助韩,深感楚王之德也,寡人岂敢不依从楚王之意,绝秦而和楚乎!”楚使见韩宣惠王确有绝秦和楚之意,便叩拜谢之,告辞归国。
韩宣惠王送走楚使,便急速传旨召公仲侈入宫。此时公仲侈筹备入秦言和之事,筹备已毕,正欲前往宫中与韩宣惠王告辞赴秦,忽见韩宣惠王传旨急召入宫,不知出了何事。待来到宫中拜见后,见韩宣惠王满面笑容,不像是有什么急事,便问:“大王,臣已经准备完毕,正欲告辞赴秦也,若无要事,臣告辞矣。”韩宣惠王却说:“寡人急召爱卿,乃止入秦也。刚才寡人已接见楚使,言之:若秦伐韩,楚必以倾国之师而助之,故秦师不足虑也。”公仲侈闻听大惊,连忙说:“大王,不可也!臣以为,兴重兵伐韩者,秦也;而以虚名救韩者,楚也。大王若自恃楚援之虚名,而轻绝强秦之劲旅,韩必危矣!况且,韩、楚非兄弟之国,又非盟约而谋伐秦矣。楚之所以声言援韩,乃闻知韩有助秦伐楚之意,乃转祸于韩也。此乃必是陈轸之谋,万不可轻信之。再者,秦闻知,韩意欲以一名城而请和,故按兵不进也。若臣不入秦,乃欺秦也,必触秦王之怒矣。若秦重兵突入韩地,将何以应之?”韩宣惠王闻听不乐说:“爱卿勿虑也。楚乃大国也,不在秦之下,韩、楚素无仇怨,岂能无信欺寡人乎?”说罢起身回到后宫。公仲侈深知,此乃必是相国公孙衍之谋也,是无可奈何,只好退下,不再赴秦。
再说,秦惠文王下旨,命张仪为大将军,樗里疾为副将准备兴兵伐韩。忽然有探子来报说:“韩意欲以一名城献给秦以求和,并愿意出兵助秦伐楚。”秦惠文王便传旨,命二人按兵以待。可是一连数十日,却不见韩国使臣到来。后来有探子来报说:“韩已附楚,而绝秦矣。”张仪闻听大怒,与樗里疾商议说:“韩被秦附楚必是公孙衍之谋也。韩宣惠王如此背信弃义,出尔反尔,枉为一国之君也,必兴兵伐韩给与惩治焉。”樗里疾亦同意张仪见解,便奏明秦惠文王,请求兴兵伐韩,并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应允。
秦军早已是整装待发,张仪与樗里疾率领秦军很快攻入韩国。韩宣惠王闻报,秦军果然伐韩,只好命老将韩举率师迎击秦军,然后,遣使入楚,向楚怀王求救。楚怀王便依照陈轸之谋,命大夫屈匄为大将军声言援韩,但命屈匄率楚军缓行。
韩举所率的韩军哪里是秦军的对手,两军对垒,不过数日,便被秦军打得大败。韩举无奈,只有率领韩军节节败退,直到退到岸门(今河南许昌市西北),后面便是韩都郑城,已是无路可退,只有坚守等待楚国援军到来。韩宣惠王闻报岸门危机,便召相国公孙衍商议对策。公孙衍说:“为今之计,唯有遣使前往赵、魏、楚、齐、燕等国求救,以共同抗秦。然后,臣再起倾国之兵以援岸门。”韩宣惠王闻听不乐说:“若以倾国之师援岸门,郑城何人守之?”公孙衍听罢,无言以对。韩宣惠王只好一面命公孙衍率韩军戍守郑城,一面遣使前往各国求助。
张仪与樗里疾指挥秦军杀至岸门,将岸门城团团围住,全力进攻。当张仪闻知韩已经遣使前往各国求助,可是,各国各有其难,唯有楚军已出援救韩军,心中亦是焦急,唯恐腹背受敌,便与樗里疾商议,唯有速战速决方为上策。于是二人分头指挥秦军日夜不停,轮番攻城,樗里疾集中主力主攻西门。一连数十日,韩军损失惨重,力不能支,可是久盼的楚军仍不见踪影。西门被秦军攻破。韩举无奈,率领韩军突出东门,离开岸门朝郑城退去,秦军乘势追杀。
韩宣惠王闻报韩军大败,各国皆不相援,唯楚军出援而不至,这才相信公仲侈之言:“楚援是虚,而秦攻是实也。”此时已有亡国之危,无奈只好再请公仲侈出面为使,赴秦军大营请和,并表示:愿送太子韩仓入秦为质,永远依附于秦。公仲侈见韩国如此之危,只有奉命而行。张仪闻知韩使公仲侈到来请和,知其历来主张“连横”和秦,便以礼相待,迎入大帐。待闻知韩请和条件,张仪觉得,目前尚不能灭韩,便将这个人情送给了公仲侈,答应了言和条件,待公仲侈将韩太子仓送到秦军大营,订立盟约之后,便与樗里疾率领秦军返回秦国。
秦惠文王闻报,张仪与樗里疾在岸门大胜韩军,迫使韩宣惠王将太子仓入秦为质,非常高兴。待秦军凯旋之时,亲率群臣迎于咸阳郊外,设宴款待出征将士,厚赏张仪、樗里疾,将樗里疾的爵位由不更晋升为驷车庶长。
岸门之战后,韩国损失惨重,不得不依附秦国,公孙衍在韩国难以立足,只好辞去了韩相国之位,韩宣惠王也不挽留,任其而去。公孙衍离开韩国,回到了魏国,但是,再也得不到魏襄王的信任。后来,因公孙衍与魏大夫张寿有积怨,田需对其也是怀恨在心。于是田需设谋,派人杀了张寿,然后,嫁祸于公孙衍。魏襄王误以为公孙衍杀掉了张寿,而将其杀之。
数日之后,秦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议东进之事。张仪说:“臣以为,韩、魏相通也。韩附,而魏时附时叛,可乘伐韩得胜之师,而伐魏也。使魏仿效韩之故事,而事秦。三晋之中,若韩、魏事秦,而赵不可自立,进而可图天下也。”秦惠文王听罢心中欢喜说:“相国所言甚是也。”于是,再次命樗里疾率十万秦军,出函谷关伐魏。
魏襄王闻报秦军胜韩之后,又兴师伐魏,惊恐万分,急忙召集群臣商议。相国田文见魏襄王对秦军如此恐惧便说:“大王勿忧也。臣以为,可速遣使前往各国求助,臣愿率魏之劲旅迎战秦军,以保魏之安矣。”魏襄王并不知田文兴兵征战的能力如何,只好命其率军十万迎战秦军,然后遣使前往各国求助。
其实,此时的各国各有其难,无一国前来救助。与魏关系最密切的韩国,新败于秦,送太子仓为质,就不用说了。齐、燕两国正在在大战,而赵国亦有意插手齐、燕之事。
原来,在周慎靓王三年(前318年)时,六国“合纵”伐秦失败之后,燕王哙在大夫鹿毛寿的鼓动下,突发奇想,仿上古尧、舜之故事,将王位“禅让”给了相国子之,自己反倒称臣。到了周慎靓王六年(前315年),子之在燕国推行了三年的,谓“子之新政”。其结果是,燕国的政治、经济更加混乱,庶民百姓十分不满,怨声载道。燕太子平对父王将王位“禅让”给子之,剥夺了自己继承王位的权利,本来就不满,便借此良机,与将军市被商议起兵除掉子之,自己称王,于是,兴兵攻击子之。子之早有除掉太子平之意,便以平叛为名,兴兵攻击太子平。故而,使燕国大乱。可是,经过数月的征战,到了周赧王元年(前314年)时,其结果,子之获胜,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兵败被杀。
就在燕国大乱的时候,齐、中山两国趁机征伐燕国,中山国趁机“辟启疆土,方数百里,列城数十”。齐宣王命匡章为大将军,率“五都之兵”及“北地之众”征伐燕国。而燕国的庶民百姓,对子之是恨之入骨,不但不抗击齐军,反而表示欢迎。因此,齐军很快攻下了燕都蓟城(今北京市房山区一带),经五十余日征战,几乎夺取了全燕。燕王哙死于乱军之中,子之被擒获后,被剁成肉酱,燕几乎亡国。而齐军占领燕国后,大肆烧杀抢掠,十分残暴,遭到燕国庶民百姓的强烈反抗。不久,匡章不得不率领齐军退出燕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