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回张仪入秦言连横术犀首奔魏述合纵谋(2 / 2)

秦惠文公闻知公孙衍弃秦奔魏,心中不乐,便召集张仪商议对策。张仪便劝谏说:“对公孙衍之事,主公勿虑也。以当今魏国之弱,虽有公孙衍相助,亦是无力回天矣。其欲行‘合纵’之术抗秦,臣必以‘连横’之术破之。”秦惠文公闻听心中稍安,更加重用张仪。

秦惠文公十年(前328年),秦惠文公仿效中原诸国之故事,开始在秦国设置“相国”一职,协助国君执掌国家的政务,并拜张仪为秦国的首位相国。这时,秦惠文公手下有一位重要谋臣,名叫陈轸,素来与张仪不和,屡受张仪排挤,今见张仪拜相,心中非常郁闷,唯恐受到报复,便仿公孙衍故事,弃秦奔楚。楚怀王刚刚即位不久,正是用人之际,因此,对陈轸的到来非常重视,亲自接见,待为上宾。

秦惠文公闻知陈轸弃秦奔楚,便再次召集张仪商议对策。张仪说:“楚怀王乃庸君也,虽得陈轸,亦不足虑矣。当今首要之事,乃破公孙衍‘合纵’之术也。”秦惠文公问:“若依相国之意,当何以破之?”张仪回答说:“当今‘合纵’之谋,为首者,魏也。对魏当恩、威并施,使其依附于秦哉。威者,兴兵伐之;恩者,施恩惠于魏。如此,‘合纵’之谋不可行之。”秦惠文公听罢,便依张仪之谋对魏施“威”,命公子桑(亦称公子华)为大将军,兴兵伐魏。公子桑率秦军渡过黄河,攻至魏地蒲阳(今山西隰县一带)。蒲阳的魏军守将,深知秦军的厉害,不敢力战,闭门坚守。可是,不过十几日已是力不能支,只好弃城而逃。

魏惠王本来意欲联合诸国共同抗秦,今见秦军又突然杀入魏地,魏军力不能支,急忙召集相国惠施、将军公孙衍等群臣商议对策。惠施主张前往齐国求助,公孙衍主张赴楚国求助。可是,齐、楚两国路途遥远,恐远水难救近火。这时,大夫田需说:“如今‘合纵’之谋未成,反遭祸殃。莫若暂时放弃‘合纵’,以和秦,方能解燃眉之急也。”群臣一时之间,争论不休。

这时,有内侍来报:“有秦使到来,欲求见大王。”魏惠王不知秦使此时到来有何要事,便传旨召见。这时,秦使拜见之后说:“秦相国张仪有一书简献于大王,请观之。”说罢将书简呈上。魏惠王将书简打开观看,果然是张仪亲笔所书,只见上面写到:“魏王乃贤明之君,当深明大义也。今秦军入魏,并非欲灭魏也,而是请大王勿要亲信‘合纵’之邪说矣。魏若能割地请和,秦军不会深入腹地也,秦亦愿同魏会盟和好,重蹈昔日‘秦晋之谊’矣。望大王深思之。”魏惠王看罢,一时不知如何是好,便将秦欲使魏纳地言和之意告知群臣。

田需听罢说:“大王,秦主动提出,是秦、魏言和的极好机会,不可错过也。虽纳地,却可保国安矣。”魏惠王虽有纳地求和,以保国安之意,但对纳地终是有些舍不得,便对惠施、公孙衍说:“二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惠施虽然主张“合纵”抗秦,但是对目前之危,已无计可施,只好同意田需所言。公孙衍更是深知秦军之厉害,也不敢轻易率军与秦军交战,只好低头不语。魏惠王不由得长叹一声说:“魏屡屡纳地于秦,何时可止乎?”魏惠王无可奈何,只好决定将上郡十五县及少梁献给秦国,然后对秦使说:“寡人数次纳地于秦,以示言和之诚意,而秦何以为信乎?”秦使回答说:“大王请放心也。吾秦君、相国素来言而有信也。臣必将大王之诚意如实禀之。”

秦使离开魏都大梁,回到了秦国都城咸阳,向张仪说明魏惠王愿纳地言和之意。张仪立即与秦使一同入咸阳宫,拜见秦惠文公说:“今魏惠王愿献上郡十五县及少梁,以示言和之诚意,只是恐秦无信也。臣以为,此次和魏事关重大,必当取信于魏也。”秦惠文公听罢说:“若依相国之意当如何?”张仪回答说:“臣以为,主公可选一秦公子前往魏都为质,以示秦言和之诚意矣。”秦惠文公闻听,张仪意欲从自己的儿子中选出一人,到魏国为人质,心中不乐说:“寡人之子虽多,但皆骨肉也,岂能忍其离去哉!”张仪连忙解释说:“主公息怒。主公之公子甚多,多一人,或少一人,对主公无妨,而可得天下也。再者,公子为质,乃大功于秦,方可服众矣。如不舍一子,无以取信于魏,何以得天下乎?”秦惠文公听罢点头称是,便选定公子赢繇为人质。公子繇自幼聪明伶俐,对于前往魏国为人质,毫无畏惧之感。于是,选定一吉日,秦惠文公备下厚礼,命秦使将公子繇送往大梁。

魏惠王见秦国公子繇入魏为人质,感到秦惠文公确有言和之诚意,便将上郡十五县及少梁割让给秦国,并邀请秦惠文公前往魏之应地会盟。

秦惠文公十一年(前327年),秦惠文公亲自前往魏之应地与魏惠王会盟,为了表示和魏之诚意,将秦军占领的焦邑、曲沃两城归还给魏国。魏惠王对此事是感激不尽。秦惠文公会盟后,回到咸阳,将少梁改称为夏阳。中原诸国见秦、魏议和,秦惠文公确实言而有信,皆愿与秦国交往。

秦惠文公十二年(前326年),赵肃侯病故,在位二十四年,世子赵雍即位,是为赵武灵侯,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。这时,张仪向秦惠文公献策说:“今主公取信于诸侯,当乘赵肃侯丧葬之机,召集诸国前往赵地参加葬礼,以会盟,彰显主公之威严之。”秦惠文公觉得也是在各诸侯面前显示一下自己威信的好时机,便依张仪之意,遣使前往齐、楚、燕、韩、魏等国,邀其前往赵国龙门会盟,并参加赵肃侯的葬礼。各国接到了秦惠文公的邀请,皆按期赴约。赵武灵侯见秦惠文公带头,与各国诸侯前来参加父君的葬礼,甚是感激。

这次赵地龙门会盟,虽然不是正式的会盟,但秦惠文公也算是出尽了风头,如同盟主的地位。当回到咸阳之后,仍是余兴未衰。张仪见秦惠文公如此高兴,便对其说:“当今天下,楚、魏、齐三国皆弱于秦,而皆称王,主公何不借此时机亦称‘王’,以令天下乎?”其实,秦惠文公非常羡慕“王”这个称号,早就有称王之心,只是觉得时机尚不成熟,唯恐各个诸侯国不服,如同魏国,成为众矢之的;再者,国内群臣是否拥护亦很难说。因而,一直不敢提及称王之事。如今,张仪如此提议,正合自己的的心愿,也是盼望已久的美事。但是事关重大,秦惠文公思虑再三,不敢轻易点头,对张议说:“秦与中原诸国不同,毕竟是西辟之国,若是称王,恐触中原诸国之怒,使秦危之。再者,群臣是否拥戴寡人亦难说也。”张仪闻听,知秦惠文公已有称王之意,便进一步劝谏说:“主公勿虑也。今楚、齐、魏皆弱于秦,尚可称‘王’,主公称‘王’有何不可?至于朝中群臣,臣已经多次征询,皆愿拥戴主公称王,以壮国威焉。”尽管张仪如此劝谏,秦惠文公仍是下不了决心,故作推脱说:“如此大事,容寡人思虑三日再议也。”于是,秦惠文公闭门三日,不上朝。张仪便借此时机,召集群臣商议拥戴秦惠文公称王之事。群臣早有拥戴其称王之意,只是不好明言,今张仪身为相国,积极倡导,岂有不响应之理。

待三日之后,秦惠文公上朝,群臣皆叩拜于地,齐声劝谏,仿效周文王、武王之故事,祭拜天地,称“王”。秦惠文公知是张仪所为,群臣确有拥戴之心,只好顺其自然,点头应允,然后,命张仪筹备称王大典之事。张仪经过二十几日的准备,便在秦都咸阳,仿效周天子的礼仪,举行了称王大典。秦惠文公改称为秦惠文王,并将下一年改为秦惠文王更元元年。然后,遣使前往各国传告各国。

各诸侯国闻之秦惠文王妄自称王,皆深感不安,特别是魏惠王心情更加郁闷,便召集惠施、公孙衍的商议对策。惠施一直主张联齐抗秦,可是自从“徐州相王”之后,齐就不再理睬魏,而是全力对付楚、赵两国,故当闻之秦惠文王称王,心中惊惧,对魏直接构成了威胁,可又想不出办法应对。而公孙衍却觉得,秦惠文王称王,是“合纵”抗秦的好机会。当魏惠王问及应对之策时,公孙衍便再行“合纵”之术以抗秦。

欲知公孙衍如何行“合纵”之术,且听下回分解。

;

本站重要通知: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,无广告、破防盗版、更新快,会员同步书架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egegengxin下载免费阅读器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