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八回五国相王中山自危
入魏游说惠施赴楚
话说魏惠王召集惠施、公孙衍等商议应对秦惠文王称王之策,公孙衍说:“秦君不顾天下之意,妄自称王,必触各国诸侯之怒。此乃正是‘合纵’抗秦之良机,不可失也。”魏惠王听罢说:“如将军所言,魏、秦之盟已解,当何以‘合纵’乎?”公孙衍回答说:“秦称王,有一统天下之意,必东进也。而魏、韩、赵阻其门户,必危之。因此,若行‘合纵’之术,必先合‘三晋’,以自保其土矣。如今天下七强并立,而楚、齐、魏、秦皆称王,燕、赵、韩仍为侯。臣以为,北燕久不入中原,自立一方,而赵武灵侯新立,暂且不论。主公当先合韩,与其会盟,尊其为‘王’,与诸王并立,以开‘合纵’之先矣。”魏惠王闻听觉得是个好办法,便命公孙衍为使,前往韩都郑城。
韩国历来都是依附于魏国,韩宣惠侯今见魏国遣公孙衍为使前来,非同小可,立即召见。公孙衍便将如何“合纵”抗秦述说一番,然后,又将魏惠王邀其前往巫沙会盟,欲尊其为“王”之意告知。韩宣惠侯自己久有称王之心,只是不敢轻举妄动,今闻知魏惠王欲尊自己为王,心理固然高兴,可是又不好得意忘形,故推脱说:“魏王美意寡人心领之,不过,韩国弱力微,难当‘王’之重任也。”公孙衍知是故意推脱便说:“勿要推辞,当今天下七强并立,皆无弱国。秦乃西辟之国,尚可称王,韩君有何不可?”韩国群臣闻知皆叩拜,愿拥戴称“王”。韩宣惠侯便借此,点头应允,如期赴会。
巫沙会盟之后,韩宣惠侯正式称为韩宣惠王。不久,魏惠王为了实现“三晋合纵”的目的,又邀韩宣惠王一同前往赵都邯郸与赵武灵侯会盟。
这时的齐国并不介入什么“合纵”、什么“连横”,只想扩大自己的领地。就在魏、韩、赵三国会盟不久,齐威王便乘赵武灵侯刚刚即位,国内政局不稳之机,命田昐为大将军兴师伐赵。齐、赵两军在赵地平邑(今河南南乐县东北)大战一场,结果赵军大败,主将韩举被俘,赵军损失惨重。
三晋“合纵”也激怒了秦国,秦惠文王为了教训一下魏国,命张仪为大将军,公子桑为副将兴师伐魏,攻取了魏国的陕邑(今河南陕县一带),并将城中的魏人皆驱除城外,逐回魏国。魏惠王闻报,心中焦虑,便召公孙衍商议对策。公孙衍劝谏说:“一城之得失不足虑也。若‘合纵’之势成矣,恐秦自顾不暇,魏所失之城皆夺回焉。而当今之要务,乃解齐、赵之怨也,若魏、韩、齐、赵和,秦不足虑矣。”魏惠王觉公孙衍所言有理,便命公孙衍为使,前往齐国,面见齐威王,调节齐、赵两国的关系,并言明“合纵”抗秦之必要。齐威王闻听公孙衍的“合纵”之术,为其所动,表示愿意同赵和解,并邀魏惠王、韩宣惠王前往齐之平阿(今山东阳谷县东北)会盟。
公孙衍齐国之行取得了成功,回到大梁如实向魏惠王禀报。魏惠王闻知齐威王邀请自己和韩宣惠王赴齐会盟,心中欢喜,并遣使赴韩,将此事告知于韩宣惠王。待约期将至,魏惠王与韩宣惠王一同如约到达平阿会盟。
秦惠文王更元二年(前323年),魏惠王为了进一步巩固与齐国的联盟,再次前往齐国的鄄邑(今山东鄄城县北)与齐威王会盟。
当魏、韩、齐三王平阿会盟及魏、齐鄄邑会盟之事传至咸阳,秦惠文王心中不乐,唯恐公孙衍的“合纵”之谋成矣,对秦国不利,便召张仪商议对策。张仪深知以当前秦国的力量单纯用武力威胁,不足以破公孙衍的“合纵”之谋,必须改变一下方式。于是对秦惠文王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魏意欲用会盟方式,实现‘合纵’之谋,臣以为,秦亦可用会盟方式,行‘连横’之术。齐、楚强于‘三晋’,又历来与‘三晋’不和。秦若能与齐、楚和,‘三晋’不足虑,‘合纵’之谋可破也。臣愿亲自出使齐、楚与之盟矣。”秦惠文王听罢,便依计而行,命张仪为使出使齐、楚两国,游说齐威王、楚怀王,并约定三国在楚国的啮桑(今江苏沛县西南)会盟。
这次会盟,齐国派相国邹忌前往,楚国派令尹昭阳君出席。昭阳君与张仪乃昔日主仆关系,因“和氏之璧”一事,昭阳君总觉得对不起张仪,深感内疚,因此对张仪是格外客气,事事谦让,虽在楚地,亦由张仪主持会盟。当张仪言及齐、楚与“三晋”之利害,昭阳君亦是言听计从。啮桑会盟后,楚令尹昭阳君回到郢都,便向楚怀王请求,兴兵伐魏之事。楚怀王便命昭阳君为大将军兴兵伐魏,以报径山之耻。昭阳君率楚军与魏军大战于襄陵,大败魏军,连取八邑,威震各国诸侯。
公孙衍得知楚兴兵伐魏,皆因张仪从中挑拨,又使齐、魏失和,“合纵”难行,对张仪是恨之已极,日夜思虑“合纵”之策。此时的魏惠王闻知襄陵之战,魏军又是大败,心中烦恼,便召公孙衍商议如何应对。公孙衍说:“臣思虑再三,当今天下虽七强并立,但对魏威胁最大者,为西秦也。若能败秦,齐、楚不能自立也。若能联赵、韩、燕,以及中山等国,行‘合纵’之谋,魏将无忧矣。”魏惠王闻听说:“爱卿所言虽是,但何以行‘合纵’之谋耶?”公孙衍回答说:“当今诸强大多已称王,而赵、燕、中山仍为侯,若仿韩之故事,皆尊其为王,使魏、韩、赵、燕、中山五国会盟,皆称王,合纵之谋必成矣。”魏惠王觉得此计可行,于是,命公孙衍为使前往各国游说“五国相王”之事。韩、赵、燕、中山四国,除韩已经称王外,其余三国国君皆有称王之意,只是国力尚弱,时机还不成熟。如今魏惠王主动倡议“五国相王”,皆愿意响应。
不久,魏、韩、赵、燕、中山五国会盟皆称王,意欲“合纵”抗秦,此次,赵武灵侯,称为赵武灵王;燕易侯,称为燕易王;中山成公,称为中山成王,三国始称王。然后,遣使传告各国诸侯。
齐威王接到“五国相王“之文告大怒,将书简摔在桌案之上说:“齐乃万乘大国,中山乃一不足千乘之小国,也欲与寡人齐名称王,乃不自量力也。寡人羞与中山并列为王矣。”于是,遣使赴赵都邯郸,致赵武灵王书简。赵武灵王闻知齐使到来,传旨召见,结果书简打开观之,只见书简写到:“赵强于魏、韩,燕独霸一方,称王尚可也。而中山乃弱小之国,何以‘称王’乎?寡人羞与中山并列为王矣。今寡人愿与赵和解,送归将军韩举,归还赵之平邑,共同兴兵以伐中山,废其王号也。”赵武灵王见齐威王如此向自己示好,心中欢喜,当然,不能因中山而得罪齐国,便满口应允。齐威王又致书于燕,亦约期伐中山。
齐、赵、燕三国意欲征伐中山的消息,很快就传至中山国。中山成王闻知,大惊失色,以中山国的力量如何抵挡的了齐、赵、燕三国大军,立即召集群君商议对策。可是,面对强敌群臣是面面相视,终是想不出好办法。待散朝后,相国蓝诸君忧心忡忡的回到府中。这时,门客张登见其如此不乐,便迎上前去问:“相国如此忧愁,何也?”相国蓝诸君叹口气说:“此次‘五国相王’,本是好事,可是遭到齐国反对,言‘耻与中山并列为王’,并不惜割地以贿赵、燕,意欲联赵、燕伐之。如此,大者国危;次者王号废之,故忧患也。”张登闻听略加思索说:“相国勿忧也。仆有密计可免国之危,王号不废也。”蓝诸君闻听心中欢喜说:“先生即有如此之良谋,可同吾一同入宫拜见大王,尽述之。”于是,二人一同入宫拜见中山成王。
此时的中山成王正在为此事发愁,见相国带入一生人前来拜见,便说:“如此,相国此乃何人,寡人不相识也。”蓝诸子向中山成王介绍说:“此乃臣之门客张登是也,其有解中山之危,王号不废之妙计也。”中山成王闻听便向张登施礼说:“先生有何妙计教于寡人耶?”张登说:“若使国之不亡,王号不废,大王必备厚礼,行贿于齐相邹忌,向其说明伐中山之利害,方能解此危难也。”中山成王已是无计可施,国尚且难保,多花一些财物又有何妨,只好备下厚礼,命张登为使前往齐国都城临淄(今山东临淄市一带),面见相国邹忌。
邹忌在齐国执政二十多年,再加上齐威王已是年过古稀,体弱多病,大多政事皆委于邹忌办理。这日,邹忌闻报中山国使臣前来求见,便命人将其带入大堂之上。张登先将厚礼献上,邹忌见此不乐说:“中山妄自称王,齐君怒之,虽送如此厚礼,国危难解也。”张登却说:“相国所言差矣。中山乃弱小之国,称王之事乃魏、赵倡议,不敢不从也。齐不惜割地贿赵、燕,以伐中山,过之太甚矣。以中山之弱小,而三国伐之,必依附于魏、赵,而怒齐。此乃是君为魏、赵驱羊,非齐之利也。以臣之见,莫若,中山自废王号,而事齐如何?”邹忌闻听低头沉思,暗想:“此人所言甚是也。中山夹于赵、燕之间,伐之虽得地,而齐不可得也。而赵、燕获齐之利,又得中山之利,齐空劳之。”想到这里,改换口气说:“若依先生之意当如何?”张登回答说:“齐王若欲废中山王号,君可召中山与之相会,许之称王,中山必感激齐,而绝魏、赵。如此,魏、赵必怒,而伐中山,故中山亦难以称王也。中山废王号,必怒魏、赵,而附于齐。齐不失地,而得中山,岂不比君为魏、赵驱羊,更善乎?”邹忌闻听点头称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