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六回新法不变犀首入秦
昭阳失璧张仪受辱
话说商鞅被车裂、灭三族后,但秦之新法,并没有废止。后来的法家人士,将商鞅遗著整理集成为《商君书》二十九篇。商鞅依据《法经》制定的《秦律》也得到了沿用和发展。
秦惠文公灭掉商鞅之后,算是出掉了一块心病,第二年改元为秦惠文公元年,大宴群臣。中原诸国闻知商鞅被车裂之事,亦如释重负。楚、韩、赵、蜀等国还派遣使臣入咸阳,向秦惠文公表示祝贺。公子虔、公孙贾等一些守旧老臣便趁机向秦惠文公进言,请求废除新法,恢复旧制。秦惠文公深知,新法虽严酷,但有利于治国,恢复旧制不可行也,于是安慰公子虔等老臣说:“爱卿勿虑也。新法已行二十余载,深入人心,无人敢违,使秦大治矣,故不可废之。再者,寡人所虑者,非新法,乃商鞅也。今已除之,无忧矣。”公子虔等见秦惠文公无废除新法之意,皆不敢再言。
秦惠文公除掉了商鞅等,算是解除了对自己君位的威胁,但朝中之事,无人理政,公子虔等老臣皆不可用。一时之间,朝中是既无良相,又无贤臣,何以治国乎?秦惠文公思虑再三,便模仿秦孝公故事,发布告,广招天下人才,必重用之。
中原诸国的一些久不得志之人,闻知秦又招贤,皆纷纷入秦求仕。墨家的一些代表人物,如钜子,以及田鸠、康姑果、谢子等陆续来到秦国,受到了重用。当时,有一位“纵横家”的代表人物,也来到了秦国。此人姓公孙,名衍,号犀首,是魏国阴晋人,亦可算得上是个有识之士,但在魏国久不得志,仅当过虎牙将军之类的小官。当时魏相国惠施,非常嫉妒公孙衍的才能,使其处处遭到排挤,于是公孙衍愤而弃魏入秦。
此时秦国正是人才匮乏,急欲招贤。当公孙衍来到秦都咸阳意欲求见秦惠文公时,便立刻受到召见,公孙衍非常感动。秦惠文公问:“先生来此西辟之国,将何以教于寡人乎?”公孙衍回答说:“臣闻主公新立,有强国之志,并天下之心,故臣愿助之。”秦惠文公又问:“以先生只见,秦有灭诸国,并天下之力否?”公孙衍又回答说:“秦自献公以来,由弱变强,特别是孝公即位,进行变革,推行新法,民富国强,屡败强魏,称雄于诸侯,已具并天下之力也。秦虽地处西辟,而乃四塞之国也。依山靠水,东又关河,西有汉中,南有巴蜀,北有代马,乃天府之国也。”秦惠文公虽然从心里厌恶说客,但公孙衍并非一般说客,便留其为客卿。
在秦国,虽然商鞅二十几年来,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,但是,由于总体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,间接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。在秦国的都城咸阳,及栎阳、雍等一些较大的城镇中,商业贸易已经比较发达。由于相互贸易的数额逐渐增大,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十分不便。当时,中原诸国的商业贸易一般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,只是各国发行的货比不同。齐、燕通行刀币,魏、赵、韩通行布币,周通行的货币称为泉,楚为楚钱,而秦国尚未“行钱”,阻碍了商业贸易的发展,也阻碍了秦国整体经济的发展。公孙衍见此,便向秦惠文王说明“行钱”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好处,并建议在秦国“行钱”,发行货币。秦惠文公闻听甚觉有理,便传旨铸造秦钱。秦钱用青铜铸造,为圆形,中间有圆孔,无郭,重量以两为单位,每珠重有一两的,半两的,流通携带非常方便。从秦惠文公二年(前336年)起,秦“初行钱”,钱币开始在商业贸易中流通,使秦国原来自然形态的货币,如牲畜、贝壳、布帛等物品为等价物,在交换等价物中被排除,取而代之的是圆孔,圆形的青铜钱币。“初行钱”后,更加促进了秦国商业贸易的发展,带动了其他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,使国力更加强盛。
秦惠文公三年(前335年),秦惠文公觉得自己的君位已经稳固,国力增强,便意欲东进中原,便召集群臣商议东进伐魏之事。公孙衍闻知欲伐魏,便劝阻说:“臣以为,伐魏不可也。今三晋唯魏最强,而韩最弱矣。主公即位以来初用兵,当避其强,攻其弱,方必胜之。胜则得地壮威,以鼓士气焉。望主公兴兵伐韩也。”秦惠文公闻听甚觉有理,初次兴兵必胜之。于是,命左庶长操为大将军,公孙衍为副将,率秦军五万,兴师伐韩,攻取了韩国的宜阳(今河南宜阳县西),便率师而回。
宜阳是韩国的大邑,城高墙厚,如今被秦军轻易攻破,可见,秦军力量之强,因此,在中原诸国中,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特别是魏惠王,自从称王之后,触怒诸侯,四面受敌,而秦国的强大,对魏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。因而,对秦国产生了畏惧感,每日是食不甘味,夜不能寝,坐卧不安。
魏相国惠施见此亦心中不安,便想办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,于是,向魏惠王献计说:“今与魏相匹敌者,唯齐、楚、赵、秦也。赵与魏夙怨甚深,楚相距远之,秦乃虎狼也,故当和于齐。欲使魏安,必先使齐安矣。若使齐安,当尊齐为王也。如此魏、齐皆称王,以临天下,诸侯必惧魏、齐之威,不敢叛哉。”魏惠王听罢思虑再三,觉得亦有道理,便秘密遣使入齐,与齐相邹忌商议与齐威公会盟,称王之事。
邹忌闻知魏惠王欲尊齐威公为王,便入宫拜见齐威公,言明魏惠王之意。其实,自魏惠王称王后,齐威公便有称王之心,只是唯恐如魏惠王之故事,引起诸侯不满,未敢轻举妄动。今魏惠王主动尊王,岂能不同意乎?便亲自召见魏使,应允此事,并约定日期,在齐国的徐州(今山东滕州市南)与魏惠王会盟称王。魏惠王见齐威公确有称王之心,便遣使前往韩、卫、宋、鲁、中山等十余国,按约定日期前往徐州会盟。各国诸侯闻知,按期到达徐州会盟。魏惠王与齐威公共同举行了盛大的仪式,尊齐威公为齐威王。这样,魏惠王、齐威王的王位,同时得到了这些国家的承认。这就是史称“徐州相王”之事。
“徐州相王”之后,齐威王满足了自己称王的野心,魏惠王也得到了更多诸侯国的承认。魏惠王回到都城大梁后便改元,将魏惠王三十六年(前334年),改为魏惠王后元元年。
就在魏惠王、齐威王自以为得意之时,可是,他们哪里知道,这下更加触怒了赵、楚、秦三个强国。周显王三十六年(前333年),赵肃侯首先出兵伐魏,围攻黄城(今河南内黄县西)。魏军奋力抵抗,不能下而退兵。赵肃侯又命人以漳水、滏水(今滏阳河)之堤防为基础,修筑南长城,以防齐、魏。同年,齐威王兴师伐齐,直攻至齐国的相王之地徐州,打败齐将申缚。秦惠文公闻知赵、楚兴兵伐魏、齐,便于秦惠文公六年(前332年)拜公孙衍为大良造,意欲兴兵伐魏。
一时之间,魏国又是腹背受敌,力不能支。魏惠王万没想到,本想保平安,却招来祸端。相国惠施闻知更是惊惧,便对魏惠王说:“与赵可战,与秦不可战也,莫若和之。”魏惠王忧愁的说:“秦乃虎狼,岂肯言和乎?”惠施说:“若和于秦,可将阴晋之地献于秦也。”魏惠王闻知献地求和,心中不乐。惠施连忙解释说:“阴晋远在河西,乃秦之故地,非久守之邑也,莫若献之而和秦,以解西顾之忧矣。”魏惠王听罢,虽然心中不舍,但也别无他策,只好遣使赴秦,表示愿意献阴晋(今陕西华阴市东)求和。秦惠文公见魏使前来,献邑求和,此时,秦之兵马尚未出,便应允下来,命公孙衍率兵马,前往接收,并将阴晋更名为宁秦,以显秦、魏之别。
秦惠文公七年(前331年),早已为秦国版图的西戎各部,突然叛乱。秦惠文公命左庶长操为大将军,出兵西戎,平定义渠之乱。
此时的魏国已完全失去了当年霸主的威风,日趋衰弱。魏惠王自“徐州相王”便意欲重振国威,仿效秦孝公故事,“卑辞厚币,广招天下人才,以求治国之道”。一时之间,一些社会名流、饱学之士纷纷前往魏国,如淳于髡、孟轲等也来到魏国。可是,当时在魏国有一位“纵横家”的代表人物,由于家境贫困,不为人知,而得不到重用。此人姓张,名仪,早年曾前往云梦山(今河南鹤壁市云梦山)中,拜鬼谷子先生为师,求学数载,深得鬼谷子先生宠爱,兵、法、权、谋,诸子百家无不通晓。待学成之后,便向鬼谷子告辞下山,胸怀治国安天下之术,回到魏国,有意助魏惠王重拾霸业。可是,由于家境贫寒,无人引荐,游走于街市无人理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