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回石门之战秦军大胜
孝公即位颁招贤令
话说章蟜闻听胡苏呼救,便奋力前往救援,可是,受到了赵军的截杀,虽奋力冲杀,却不能近前。太戊午也唯恐胡苏与章蟜合兵一处,难能取胜,便围住胡苏不放。太戊午见胡苏渐渐力弱,便乘机一戟刺向其前胸。胡苏连忙躲闪,却被戟钩挂住甲胄,便奋力挣脱。太戊午哪能让其挣脱,用力将胡苏挑下战车。众偏将见此,一齐向前将胡苏刺死。秦军见主将战死,纷纷溃败。章蟜眼见胡苏死于乱军之中,不敢恋战,便指挥秦军败退下来。太戊午岂能轻易放过,指挥赵军冲杀一阵,将秦军赶出了赵国境内,便收军而回。
秦军高安之败、主将胡苏战死的消息,很快就传到了秦都栎阳。秦献公闻报大惊失色,悔不听右主然之言,只好命章蟜坚守洛水,以阻赵军西进。
此次高安之战,秦军损失惨重,秦献公知时机尚不成熟,不敢再言东进之事,唯有潜心治理内政,行富国强兵之道,耐心等待东进的时机。
在秦献公十六年(前369年)时,秦都栎阳出现了怪异现象,下了一场金雨(其实是由于泥沙被狂风卷入空中,然后又随着云雨落下的自然现象)。秦献公见此非常高兴,以为得金瑞,是吉祥之兆,便传旨,在栎阳建畤,祭祀白帝,求上帝相助,以振国威。而就在这一年前后,确实出现了一些对秦国有利的征兆。前一年,魏武侯病故,世子魏罃与公子缓争位,世子魏罃立,是为魏惠侯;楚肃王病故,弟熊良夫立,是为楚宣王;燕简公病故,世子立,是为燕桓公。同年,周烈王病故,太子姬扁立,是为周显王;赵、韩两国强迁晋静公与屯留,晋国传世自此止。
秦献公十九年(前366年),魏惠侯闻知秦国日渐强盛,心中忧虑重重,便与韩懿侯在宅阳(今河南郑州市北)会盟,商议如何共同防御秦国东进之事。会盟后,为了在东西两面遏制秦国,便在武都(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一带)筑城加强对秦国的防御。
秦献公本来对魏、韩两国多年来夹持周王,以令诸侯就十分不满,只是自己不够强大,无力阻止;如今又闻知,两国联合拒秦,心中不乐。秦献公便有意在诸侯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,决定乘魏、韩两国兵力集中于武都之机伐魏之洛阴(今山西阳曲县东南)。于是,以兴师勤王为名,命庶长国为大将军,章蟜为副将率兵士两万,战车千乘突袭魏之洛阴。而魏、韩两国兵士,本来兵员就少,又有矛盾,对秦军的突然袭击,没有防备,很快就被秦军杀得大败。特别是韩军,本心就不愿意替魏国守城,当秦军杀来,皆无心恋战,四散奔逃,反造成魏军大乱。
此战,虽是一小胜,但鼓舞了秦军的士气。同时,由于韩军不能力战,造成了魏、韩两国军事同盟的破裂。第二年,魏伐韩,两国大战于阳地(今河南濮阳县一带),魏军战败。魏又伐宋,夺取仪台(今河南虞城县西南)。
秦献公二十一年(前364年),秦献公乘魏惠侯率魏军与韩、宋两国大战之时,命章蟜为大将军,公子虔为副将,率兵士十万,战车五千乘,兴兵伐魏。
章蟜、公子虔率领大军渡过洛水,进入河西之地,然后出潼关,渡过黄河,杀入魏国腹地,一路是所向无敌。魏惠侯闻报,魏国遭到秦国的进攻,非常危急。可是,魏国主力皆在宋国,一时难以撤军回援,急得不知如何是好。这时相国公叔痤献策说:“主公可遣使赴赵,请求赵成侯出兵相助。赵乃魏之盟国,必会救援。然后,主公可率大军再返回魏地,秦兵必退矣。”魏惠侯只好亲书密简,遣使速速前往赵国求助。赵成侯接到魏惠侯的密简看罢,不由得大惊,心想:“秦本是一弱国,如今竟能兴兵伐魏,日后必会伤及赵国。”因而,不敢小视,立即调兵遣将,速往魏国救援。
此时,章蟜、公子虔率领秦军已经攻至魏国的腹地石门(今山西运城市西南),虽然魏军奋力抵抗,但毕竟不是秦军的对手,被秦军杀得大败,逃出石门。石门一战,秦军斩首魏军六万有余,可谓大胜也,但秦军损失亦重。当章蟜、公子虔得知赵军前来援助,与魏军合兵反攻,不敢轻敌,便率兵撤出石门,沿原路返回秦国。
此次石门之战,是战国时期秦国对东方强国的第一次大胜,使国威大振,在中原诸国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,开始看到了秦国的强大。这时的周显王,虽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,也觉得秦国的强大,对自己来说是个依靠,对三晋是个牵制,争强了安全感,于是,遣使携厚礼前往秦都栎阳,表示祝贺。秦献公闻听周天子使臣到来,非常高兴。周显王虽然对秦国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,但是可借周天子之名,抬高自己在诸侯中的地位,不能错过这样的极好时机,便以很隆重的礼仪,接待周天子的使臣,并大张声势,广告于天下。
秦献公二十二年(前363年),秦献公乘石门之战大胜魏军之威,再次命章蟜为大将军,公子虔为副将,率兵士五万,战车二千乘伐魏,进攻魏国的河西重镇少梁(今陕西韩城县南),意欲从此处打破缺口,夺回河西之地。
魏惠侯闻报,秦军又来伐魏,意欲夺回河西之地,大惊失色。这时魏国的主要兵力仍是在与韩、宋等中原诸国对抗,一时还无力防守西面。魏惠侯心中暗想:“秦国竟能如此连连用兵,可见国势之强盛,不能小视也。”便传旨,命少梁魏军不可与秦军力战,固守少梁,等待援兵。可是,若调集南线魏军援救少梁,又恐韩、宋等国乘机伐魏,两面受敌。”魏惠侯思虑再三,实在无兵可调,只好再次遣使前往赵国,向赵成侯求助。
赵成侯自上次之石门之战,出兵援魏,并没有与秦军力战,就迫使秦军退兵,从而也显示了赵国的强大。如今魏惠侯又遣使求助,当然愿意与魏军合兵攻秦。于是赵成侯命相国太戊午为大将军率赵军五万,兴师助魏,直奔魏国的少梁而去。
此时的章蟜、公子虔已经率领秦军来到少梁城下安营扎寨,可是魏军在少梁坚守不战,只好命秦军攻城。可是,少梁不同于石门,城高墙厚,易守难攻,况且,魏军已有所准备,上下一心,因此秦军连攻十几日,不能破城。
这一日,章蟜正在中军大帐与公子虔商议破城之策,就见一兵士来报告说:“有探马回来,求见大将军。”章蟜立即将那探子召入大帐问明情况。探子回报说:“今赵成侯命相国太戊午为大将军,率赵军五万前来援助魏军,现在距少梁不足五十里路程。”章蟜闻听大惊失色,心中暗想:“这太戊午非等闲之辈。大夫胡苏英勇善战,却败在太戊午手下,战死沙场。如今少梁城久攻不破,而赵军又至,若使魏、赵两军内外夹攻,秦军两面受敌,必败也。为今之计,唯有退兵方为上策。”想到这里,便与公子虔商议退兵之策。公子虔亦觉章蛟所言有理,表示赞同退兵。于是,章蟜传令放弃对少梁的攻击,撤兵退回洛水西岸。然后,命兵士前往栎阳将撤兵的原因及战况报于秦献公。秦献公闻报,虽然心中不乐,但也深知,以秦军之力,与魏、赵两军征战,实难取胜,因此,也不责备,传旨命其率秦军戍守洛水西岸,以观三晋之变。
秦献公二十三年(前363年),刚刚即位不久得韩昭侯乘魏国两败于秦国之机,便联合赵成侯共同伐魏。魏惠侯闻报,命相国公叔痤(亦称公孙痤)为大将军率赵军十万前往迎战韩、赵联军,大战于浍水北岸(今山西曲沃县东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