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回庶长专权怀公自刎晋国剧变赢连奔魏(2 / 2)

秦怀公开始还能忍耐,可是时间长了心中便有些愤愤不平,便有夺回君权,便从立世子开始。秦怀公二年(前427年),便立嫡长子赢昭(亦称昭子)为世子。可是,昭子第二年(前426年)便患病故去,秦怀公心中更加郁闷,思虑再三,还得设法夺回君权,消弱庶长鼂的权柄。于是,秦怀公开始在国内培植自己的亲信,收拢民心,开始过问朝中之事。

庶长鼂开始对秦怀公的小动作,并没有介意。可是,后来庶长鼂见发现秦怀公的势力发展很快,羽翼日渐丰满,对自己直接构成了威胁,便召集自己的亲信大臣商议对策。其实,朝中大臣多数为庶长鼂的党羽,皆主张废掉秦怀公,另立新君。庶长鼂见此正和自己的心意,于是,在秦怀公四年(前425年),庶长鼂亲率领亲信大臣,及兵士、家丁,乘秦怀公不备,杀入寿寝宫,秦怀公企图利用自己的亲兵拼力厮杀,逃出宫中。可是那些亲兵哪里是庶长鼂手下的对手,多被杀死,余者四散逃亡。庶长鼂率众包围了秦怀公所居的寿寝宫。秦怀公见大势已去,便站在寿寝宫之上,对庶长鼂及群臣说:“诸位爱卿,寡人久居于晋,本无归国即位之念也,而众位爱卿急欲拥立,故而受之。自即位以来,虽无主国之能,但亦无过错矣。今庶长鼂为乱,已不能阻也。事已至此,寡人自知必死矣。不过,秦国乃赢氏之秦,寡人请求诸位爱卿能保全寡人一家性命,以承袭秦赢氏之脉也。”庶长鼂听罢,向前说:“秦群臣诚心奉汝为君,而君却欲培植亲信,除掉臣等,岂能言之无错乎?乱秦者,非臣等,而是君自乱之,休怪臣等无情矣。待君死后,臣等定会择君之后而立之,请君勿念哉!”秦怀公听罢庶长鼂之言,是无可奈何,唯有一死,然后长叹说:“寡人之过,乃不该归国即位也。”说罢,拔剑自刎而死。

庶长鼂见秦怀公已死,便命人收尸,厚葬于栎圉氏。秦怀公所立世子昭子已死,不得立,庶长鼂与群臣依前言,拥立昭子之子、秦怀公之孙赢肃即位,是为秦灵公,居泾阳宫。秦灵公元年(前424年),秦灵公夫人生下一子,取名叫赢连(即师隰),立为世子。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秦献公,为秦国的改革、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秦灵公即位之后,唯恐再次重蹈秦怀公覆辙,仍是凡事皆决于庶长鼂。秦灵公三年(前422年)秦灵公在庶长鼂的主张下,作上下畤,上畤祭祀黄帝,下畤祭祀炎帝。

秦灵公六年(前419年),秦灵公为了摆脱庶长鼂的控制,便以意欲东进为由,经常前往泾阳(今陕西泾阳县西北)居之,有迁都之意。庶长见此心中不乐,便劝阻说:“今以魏之强,若以泾阳为都危矣,不可行之。”秦灵公惧庶长鼂之威,只好放弃迁都的念头,在雍都建泾阳宫而居之。魏文侯闻知,秦有迁都泾阳之意,对魏构成威胁,便命兵士西渡黄河,修筑少梁城(今陕西韩城市南),作为今后与秦抗衡的根据地。

庶长鼂在打消了秦灵公迁都的意愿后,见国内已经安定,便想扩大秦国的势力。当得知,魏国正在修筑少梁城,以拒秦,心中不安,便兴兵征伐魏国的少梁。秦、魏两军在少梁几经征战,直到秦灵公七年(前418年),秦军败退。但是此时的少梁城,已经不成样子。于是,第二年魏文侯命人再次修筑少梁城。秦军便在少梁之外修建防御工事,与魏军对持,以防魏军。

秦灵公八年(前417年),秦渭水泛滥成灾。庶长鼂对秦灵公说:“今河伯发怒,万民受灾,当抚平河伯之怒也。”秦灵公叹息说:“河伯何以怒之,当何以平乎?”庶长鼂说:“河伯欲娶妇也,当将郡主(即秦君之女)嫁之,以平其怒焉。”秦灵公闻听不乐,低头不语,半晌才说:“此等大事,可召群臣议之乎?”然后,召集群臣商议河伯娶妇一事。群臣虽惧庶长鼂之威,但若使“郡主”嫁于河伯,多有不忍。有人献策说:“主公可选一民女,认为‘郡主’再嫁之,亦可平河伯之怒也。”秦灵公闻听心中欢喜,便依此谋而行。庶长鼂见此,不好再言。于是,由秦灵公主持了一个盛大的仪式,将一民女认作“郡主”嫁于河伯。

此时的世子连已是八岁的少年,自幼就聪明绝顶,对身边的一些事情看在眼里,心中多有不平之意,对于庶长鼂独断专行,凌驾于父君之上,更是愤愤不平,特别是“河伯娶妇”一事,是欺人太甚。秦灵公看在眼里,便设法不让其知道更多的事情,唯恐触怒庶长鼂,惹出乱子来。暗中责备其年幼无知,不得参与朝中事务。世子连知父君之意,便开始收敛,等待时机。

秦灵公十年(前415年),秦灵公病故,在位十年,葬于秦悼公西。庶长鼂本应拥立世子连即位。可是,庶长鼂深知世子连之聪明,唯恐难以驾驭,便召集群臣商议,以世子连年幼为由,废掉世子连世子之位,将其放逐到陇西河谷(今甘肃陇西县一带)。自此,世子赢师隰称为公子连,另立秦灵公之叔父、昭子之弟赢悼子归国即位。群臣见庶长鼂如此提议,皆惧其威,不敢再言。于是,庶长鼂亲自前往晋国迎立赢悼子归国即位,是为秦简公。

公子连见自己被废,被放逐到陇西,深知性命危在旦夕。不久,就与家人悄悄逃往魏国。魏文侯见公子连率众来投,见其虽幼,却是聪明伶俐,招人喜爱,很有利用价值,便收留厚待之。

由于,秦国由庶长专权,公室力弱,国内动乱不止,使国势日渐衰败。而此时的晋国,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自从,周定王十六年(前453年)韩、赵、魏灭智氏三分其地后,三家自立,韩定都宜阳(今河南宜阳县一带),赵定都晋阳(晋山西太原一带),魏定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,故而将韩、赵、魏称为“三晋”。

周考王七年(前434年),晋敬公故去,“三晋”拥立世子姬柳即位,是为晋幽公。晋幽公时,晋公室更加衰败,领地仅有新绛、曲沃两地。晋幽公不得不前往韩、赵、魏朝拜,以保公室之安。

周定王二十四年(前445年),魏桓子病故,子姬斯即位,正式立国,定都安邑,自称魏文侯,当年为魏文侯元年。周烈王元年(前425年),赵襄子死,弟赵嘉立,是为赵桓子,由晋阳迁都于中牟(今河南鹤壁市西)。同年,韩康子死,子韩启章立,是为韩武子。周烈王二年(前424年),韩武子、赵桓子亦仿魏之事,正式立国,当年为韩武子元年,赵桓子元年。赵桓子定都中牟。韩武子定都宜阳。不久,赵桓子病故,赵襄子之子赵浣即位,自称为赵献侯。周烈王十一年(前415年),韩武子由宜阳迁都于平阳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)。周烈王十七年(前409年),赵献侯死,子赵籍立,是为赵烈侯。同年,韩武子死,子韩虔立,自称为韩景侯。周烈王二十三年(前493年),周威烈王命魏斯、赵籍、韩虔为诸侯,得到了周王室的正式承认(《资治通鉴》以此年为战国始年)。从此,韩、赵、魏“三晋”正式列入诸侯。

当时,魏、赵、韩三家唯魏最强。魏文侯魏斯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君,先后任用李悝、翟璜等为相,乐羊、吴起为将,在魏国推行新法,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,奖励耕战,兴修水利,发展经济,承认土地的私有,推崇儒家思想,形成了西河学派,逐步建立了封建制度,国势日渐强盛,为以后魏国在战国前期,称雄诸侯近百年奠定了基础。李悝所著的《法经》,内分“盗法”、“贼法”、“囚法”、“捕伐”、“杂法”、“具法”六篇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法典,不论是在当时,还是在以后,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注释孔子《春秋》的三传,即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。由此,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宗主国。

再说秦简公即位之后,朝中大权仍为庶长鼂控制,也是奈何不得。庶长鼂为了防御“三晋”的侵扰,奏请秦简公重修繁庞城(今陕西韩城市东南),新筑籍姑城(今陕西韩城市东北)。秦简公自然应允。

当魏文侯闻知秦修筑繁庞、籍姑二城,以防魏国,心中不乐,便召大将军吴起商议伐秦之策。这位吴起非比寻常,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改革家、军事家、法家、兵家的代表人物。著有《吴子》一书,与《孙子》一书,合称为《孙吴兵法》,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,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吴起乃卫国左氏(今山东定陶县)人,初仕鲁国时曾“杀妻求将”,为后世留下诟病。不过,吴起治军严于己,而寛于人,与士卒同甘共苦,受到了将士拥戴,因而,将士皆能效死从命。当面对强大的齐国军队进攻时,却能以鲁国之弱,大败齐军,取得了重大胜利。同时,吴起的才能也遭到了鲁国一些大臣的嫉妒和非议,皆在鲁元公面前献谗言,诬陷之。鲁元公却听谗言,对吴起产生了疑心,便将其辞退。

吴起闻知魏文侯正在求贤纳士,是贤明之君,便投奔魏国,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,被任命为将军。当魏文侯与其商议伐秦之策时,吴起便针对秦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战略,对魏文侯说:“秦之兵,性格坚强;秦之境,地势险要;秦之君,执政严格,赏罚分明,兵士皆争战,不相让之,斗志甚强也。故若胜秦军,必先散其斗志。而若行此道,必先以利诱之。兵士贪其利,斗志必散也。然后,再设伏袭击,秦军必败矣。”魏文侯闻听心中欢喜,便命吴起为大将军兴师伐秦。

由此,秦、魏两国战火又起,欲知此战胜负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扑倒男主好饥_渴!!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:meinvmei222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