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回晋楚和好桓公背盟魏相绝秦诸侯兴兵(1 / 2)

第四十四回晋楚和好桓公背盟

魏相绝秦诸侯兴兵

话说晋景公就在命人将新麦粥端来之时,顿觉腹部膨胀,疼痛难忍,急欲大便,急急起身如厕,刚刚蹲下,又是一阵剧痛,站立不住,跌入厕内,陷入粪坑而溺死,终归是没能吃上新麦。晋景公这位称雄诸侯的霸主,竟然如此死法,谁也无可奈何,群臣只好拥立世子姬寿曼即位,是为晋厉公。

晋厉公即位之后,为了巩固晋国的霸主地位,对国内外的政策进行了调整,采取了和缓的策略。特别是对秦国能遣名医高缓入晋为父君晋景公医病,深表感谢。为表示愿意通好之意,周简王六年(前580年),命郤犨为使,携厚礼前往秦国,面见秦桓公,约定日期,邀其前往晋地令狐会盟。秦桓公看罢郤犨呈上的书简,一时犹豫不定,便使郤犨退下休息,然后召集群臣商议令狐会盟之事。

待群臣集聚,秦桓公说:“今晋使来此,表示晋愿意与秦通好,邀寡人前往晋地令狐会盟。不过,寡人以为晋厉公新立,此乃权益之计,并非真心实意也。寡人若亲赴令狐,唯恐有变,陷晋而不得归也。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右大夫说闻听秦桓公无前往令狐会盟之意,便劝说:“主公所言确有道理,不过臣以为,晋君新立,国内不稳,因而,欲先和于外,取信于诸侯,必不敢拘主公于晋也。况且,当今之势,晋称霸于诸侯,秦弱晋强,若不赴邀,乃自弃其好,各国诸侯观之,必会怨秦而向晋矣。主公若有顾虑,臣愿与同往,以保主公之安焉。”这时,大夫史颗也说:“大夫说所言甚是,臣亦愿随之赴令狐也。”秦桓公见群臣皆赞同会盟,已无推脱之理,只好应允亲赴令狐会盟。

秦桓公经过了多日的准备,按照约定的日期,秦桓公率领右大夫说、大夫史颗等群臣,先来到距黄河不远的秦地王城,安下营寨。过不多久,只见兵士来报说:“晋君已在令狐恭候多日,并望主公尽快渡河,前往令狐会盟。”然而秦桓公心中仍是犹疑不定,便传旨休息一日,以观晋人动静如何,何时渡河,待明日再定。

大夫史颗知秦桓公的心意,两军隔河相望,虽看不出晋人有什么恶意,但秦桓公无论怎么样也是不敢渡河冒险的。第二日,史颗来到秦桓公大帐说:“秦、晋乃敌国也,今若能通好联谊,乃利国利民之大事也。主公乃一国之主,不可有闪失也。为保主公之安,臣愿渡河代之一行,不知可否?”秦桓公见史颗愿渡河代行,心中欢喜,但仍是不知如何是好,思虑再三才说:“明日就是会盟之日。既如此,大夫可携带寡人亲写书简,再入令狐呈于晋厉公,以表寡人与晋通好之诚意。”过不多时,秦桓公将书简写好交给史颗。

大夫史颗奉秦桓公旨意,带好书简,带着十几名随从,乘船渡过黄河。晋军一将领,将其带到令狐。史颗见到晋厉公叩拜之后,将来意说明,然后,将书简呈上。晋厉公接过书简打开观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秦、晋本乃近邻,理应通好。今已奉约至王城,但寡人因身体欠佳,行动不便,实不能渡河相会,多请见谅也。今遣大夫史颗前往令狐代寡人立盟,望君行之。”晋厉公看罢心中不乐,知秦桓公惧晋之强,心怀叵测,无会盟之诚意,不过事已至此,只有随其意而行之。亦遣大夫郤犨代自己,随秦使史颗渡河前往王城与秦桓公立盟。数日之后,虽说是令狐会盟,实际是晋之令狐、秦之王城两地分别订盟。

令狐会盟之后,秦桓公回到雍都心绪不定,心中暗想:“此次会盟虽没与晋厉公见面,但其对自己的强硬态度,却能容忍。由此觉得晋厉公是个孺弱之人,很难守住晋之霸业,若乘其不备兴兵伐晋,秦亦有入中原争霸的机会也。”但又一想:“以秦国之力伐晋,毕竟是势单力孤,难于取胜,若能联合楚、翟等晋之敌国共同伐晋,方有必胜把握。”想到这里,秦桓公便经过了多日的筹划,便遣使奔赴两国试探两国的态度。翟国与晋国乃世仇,当闻知秦意欲联楚、翟伐晋,满口应允,便积极筹集兵马,待约定日期,与秦、楚共同伐晋。可是,当史颗奉秦桓公旨意前往楚国,虽然受到楚共王的热情接待,也是满口应允,但其行动远不如翟国那样积极。此时的楚共王自知,楚国的力量远不如晋国强大,特别是得知秦、晋在令狐会盟,使自己更加孤立,心中烦闷。如今秦使到来,有联楚伐晋之意,心中是转忧为喜,秦、晋两国若能大战一场,真可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,到那时便可从中取利。因此,对秦使史颗的到来,是热情招待,满口应允。史颗已看出楚共王的心思,却装作不知,当办理完事情,便匆匆赶回雍都,禀明秦桓公说:“以臣观之,楚共王虽满口应允,联秦伐晋,但非真心也。只是意欲求利,而无意助秦焉。”秦桓公闻听,低头不语,暗自沉思:“若楚不肯诚心相助,以秦、翟两国之力,胜晋难矣。”因而断了伐晋的念头。

俗话说,没有不透风的墙。秦桓公搞得这些小动作,被晋国的奸细探知,便回到新绛报知晋厉公。晋厉公闻听拍案大怒,骂道:“秦桓公果然是惛弱无知之小人也。寡人主动与其和好,会盟于令狐。今盟约墨迹未干,竟如此背信弃义,妄为大国之君也!寡人必踏平秦国以泄愤哉!”可是,当晋厉公冷静下来,深思伐秦之事,亦不是轻而易举之事,而今秦、楚、翟立盟,若伐秦,楚若助之,胜负难卜,唯有先破其盟,和于楚,使秦势孤,方可胜之。然而,晋、楚乃宿敌,数十年争霸于中原,互不通使,若和楚,难也。唯有请一媒介,从中说和矣。于是,便召集群臣商议。大夫士燮说:“若和楚,唯宋可助之。宋执政华元常往来于晋、楚之间,与楚令尹子重私交甚厚,与中军将、执政栾书私交亦厚。可请其赴楚,传主公和楚之意也。”晋厉公闻听心中欢喜,便命士燮为使前往宋国。

数日之后,士燮奉旨来到宋国,面见宋共公说明来意。宋共公闻听晋国愿与楚国和好会盟,请自己为媒从中沟通,这确实是一件好事,便满口应允,立即将执政华元招来商议。华元更是愿意促成此事。于是,华元奉宋共公旨意先出使楚国。

而此时的楚共王,本想秦、晋若能大战,自己便可从中取利,可是今秦、晋未战,秦又怨楚不肯相助,秦、楚之盟已名存实亡,唯恐秦、晋再和好,联手伐楚,因此,楚共王的心情确实有些紧张。今日宋国使臣华元到来,闻知晋有和楚会盟之意,心中欢喜,算是去掉了一块心病,是满口应允,并约定好日期前往宋国会盟。华元见楚国事情办好后,又前往晋国,面见晋厉公,告知楚共王诚心和好会盟之意。在周简王七年(前579年),晋厉公命士燮为使前往宋国,按约定日期与楚会盟。楚共王也命公子罢、大夫许偃为使前往宋国,按约定日期与晋会盟。于是,在宋国都城商丘(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一带)西门外,由华元主持,晋使士燮与楚使公子罢、许偃会盟,订立了盟约。主要内容是:“凡晋、楚之间无相加戎,好恶同之,同恤菑危,备救凶患。若有害楚,则晋伐之;若晋有难,楚亦如之。交贽往来,道路无壅,谋其不协而讨不庭。有渝此盟,明神殛之;俾队其师,无克祚国。”会盟之后,两国使臣各自回国。然后,为表示两国和好之诚意,按约定,晋遣大夫郤至聘楚;楚遣公子罢聘晋。

周简王八年(前578年),晋厉公见晋、楚立盟,已无楚国之患,便可全力伐秦。首先对晋国军制进行了调整,恢复四军(即中、上、下、新)之制。命栾书将中军,荀庚佐之;士燮将上军,郤錡佐之;韩厥将下军,荀罃佐之;赵旃将新军,郤至佐之。然后,又遣使前往所属各诸侯国邀期伐秦。各诸侯国闻晋使前来邀其共同伐秦,皆惧晋之强,唯有出兵响应。数十日后,于当年五月,晋厉公召集了鲁、齐、宋、卫、郑、曹、邾、滕等十余国兵马不下十余万之众,其声势浩大前所未有的。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征伐名正言顺,声讨秦国背信弃义的不义之举,还派遣魏相为使携带一份《绝秦书》前往秦国,斥责秦国历代的不义之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