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回晋国内乱赵盾脱难
楚伐陆浑问鼎周室
话说晋灵公升殿,由赵盾召集群臣商议应对楚国争霸一事。士会首先说:“当今天下诸侯自立,周已名存实亡也。而强者,唯晋、秦、楚三国也。晋自文公始,称霸于诸侯,已历三世,能与晋争霸者,亦为秦、楚也。当今之世,楚庄王弃酒色而图治,兴兵灭庸,可见其至志之大矣。而秦国,康公故去,秦共公新立,且体弱多病,必无争霸之心。因而,臣以为,当前之要事,应以制楚为先。若制楚,必以联秦为首也,此乃晋立国之本矣。”赵盾听罢点头称是,但又不知如何是好,便说:“大夫所言甚是也。不过秦、晋多年为仇,相互攻伐,而秦却联楚,助楚灭庸。将何以联秦乎?”还没等士会回答,赵穿却抢先说:“若联秦,并不难也,只是久不往来,尚无借口之。臣知崇国乃秦之属国,依附于秦最久,关系甚密。若能命吾率领一偏师伐之,秦必会出兵相救,晋便可遣使赴秦,与之言和。如此,即可实现联秦之意,亦可显示晋之威力矣。”赵盾听罢心中欢喜,便对群臣说:“诸位大夫以为赵穿所言如何?”群臣皆知赵穿最受赵盾宠爱,虽知赵盾本意,并非为联秦,却不便当面揭穿,听其所为。士会岂能不知赵盾之意,便欲言又止。赵盾见群臣皆不言,便奏明晋灵公,依赵穿之谋而行之。
赵盾之子赵朔亦列在朝班,当闻听赵穿之谋,觉得并非上策,而父亲赵盾却依其谋而行,群臣又皆不言之,不知其中奥秘。待退朝之后,回到家中,对赵盾说:“儿有一事不明,欲请教之。”赵盾笑着说:“有何不明,尽管讲来。”赵朔这才说:“秦、晋本来积怨甚深,虽多年不战,但仇怨未解也。今欲联秦,理当遣使赴秦言和。若使叔父赵穿兴兵征伐秦之属国,岂不增怨,何以使秦、晋和解乎?”赵盾听罢,低头沉思半晌才说:“吾儿所言甚是也。不过,君臣议定,旨意已下,不可收回矣。”赵朔见父亲伐崇之意已决,无奈只好退下。
赵朔心中忧郁,便到街上散心。这时正遇到大夫韩厥,便上前问候,并将心中不解之事告之。然后又问:“老伯,伐崇本乃下下策也,为何群臣皆不言,吾父又如此不明乎?莫非皆不知以怨结怨,仇更甚之理乎?”韩厥却微微一笑,便附在赵朔耳边悄声说:“老夫有一言欲告之,请贤侄勿要言于他人也。”赵朔亦悄声说:“老伯尽管讲来,侄儿定守其密也。”韩厥这才悄声说:“群臣非不知其理也。而是皆知尔父之意,故而不言之。因尔父并非真心和秦,而是以此为名,欲树赵穿之威,以固赵家宗室之势也。”赵朔听罢,如梦方醒,默默无语,心中闷闷不乐,自觉父亲所做之事,有所不妥。然后,与韩厥告辞回到家中。
秦共公元年(前608年),赵盾命赵穿为大将军,率战车三百乘,甲士一万,兴兵征伐崇国(今陕西户县一带)。崇国之君闻报大惊,便立即遣使前往秦国求救。此时,秦共公刚即位不久,就接到崇国的求救书简,一时不知如何是好,便召集群臣商议。大多数人不知晋何以伐崇,以晋之强,皆不愿触晋之怒而救崇。饶朝却说:“崇在秦之腹地,崇亡,秦危矣,不可补救也。臣闻知赵穿所率晋军,乃一偏师也,况且,此辈乃一勇之夫,狂妄自大少谋略,不足虑也。臣以为,主公可遣使赴崇,言明即刻兴兵援救之意,使其坚守不战,晋必攻之。待晋军疲之,吾军再至,可胜晋也。亦可兴兵伐晋之焦邑,晋必救之,亦可解崇之围矣。”秦共公听罢心中欢喜,便召见崇使,言明秦意,并遣使随同前往崇国。
崇国之君闻知秦军将至,便调集兵马全力守城,等待秦军到来,内外夹攻晋军。赵穿乃一勇之夫,率晋军与崇国相持于崇城之下,已近月余,既攻不下崇城,也不见秦国援军,进退不能。而此时的秦共公,依饶朝之谋,并没有直接去救崇国,而是命西乞术为大将军,命新得到的勇将杜回为先锋,率战车千乘,甲士三万,去进攻晋国的焦邑。焦邑晋军守将不敢应战,立即遣兵士前往绛都,报于赵盾。赵盾唯恐焦邑有失,立即命韩厥为帅,率领甲士三万救援焦邑,然后,又遣人前往崇国,将赵穿召回。赵穿接到将令,知崇国不可破,只好撤军而回。
西乞术与杜回率领秦军围攻晋国的焦邑,只是为解崇国之围,并非想与晋军大战。当闻知赵穿已撤军,崇围已解,便乘韩厥晋军未到之前,便撤军归国。而晋军已出,见秦军已撤回,便转而进攻郑国,以报北林之役。
北林之败、联秦不成,赵盾的这两次失误,在晋国引起了震动。此时的晋灵公已不是十几岁的少年,而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,每日仍是吃喝玩乐,荒淫无道,在一些佞臣的怂恿下干尽了坏事。比如,晋灵公喜欢在高台之上,用弹弓射击行人。当看到行人躲避弹丸的样子,他就高兴起来。有一次,厨师没有将熊掌炖烂,他就将厨师杀死,将尸体装入筐中,命宫女拿去扔掉。晋灵公还喜欢养狗,并下令:“有犯吾狗者,刖之。”于是,晋人皆畏惧狗也。
在这些佞臣当中,有一位大夫叫屠岸贾,最会阿谀奉承,处处依晋灵公的心思行事,深受宠爱。屠岸贾对赵盾多年专权,心中早有嫉妒之意,可又不敢公开与之对抗,便依附于晋灵公,暗中挑唆,意欲将赵盾除掉。若晋灵公亲政,自己就可掌握朝中大权。晋灵公对赵盾经常在自己面前劝谏,阻止自己骄奢淫逸,吃喝玩乐,非常不满,便也有除掉赵盾之意。当赵盾的这两次失误,使晋灵公有了除掉赵盾的借口,但又不敢公开责罚,便企图暗杀之。
周匡王六年(前607年),晋灵公便暗中遣侍卫锄麑,前往赵盾家中刺杀赵盾。锄麑奉命悄悄来到赵盾家中,只见所居之门大开,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,准备上朝议事,可是,因时间还早,正在那里合衣打盹。锄麑不忍杀之,退出不由得感叹地说:“此时相国尚不忘恭敬国君,必为民所依也。杀民之主,为不忠;弃君之命,为不信。有一于此,不如死也。”说罢,触槐树而死。晋灵公见刺杀赵盾不成,便与屠岸贾商议,又施一计。九月的一日,晋灵公假意宴请赵盾喝酒,在大殿四周埋伏下侍卫甲士准备将其除掉。赵盾并不知情,便在车右提弥明的陪同下前往赴宴。提弥明对埋伏的侍卫甲士有所察觉,便来到大殿之上,对晋灵公说:“臣侍君宴,酒过三巡不退之,非礼也。”然后,上前扶起赵盾走下大殿。晋灵公见此,放出獒犬追咬赵盾。提弥明徒手与獒犬搏斗,将獒犬打死。赵盾说:“弃人用犬,虽猛何为?”这时,晋灵公命四周埋伏的侍卫甲士杀出。提弥明一面掩护赵盾逃走,一面与侍卫拼杀。而侍卫之中有一勇士,反过来帮助提弥明与侍卫拼杀,掩护赵盾。最后,提弥明战死,赵盾在那位勇士的掩护下,逃出绛都。赵盾问那勇士说:“汝是何人?何以救吾耶?”那人说:“恩公已忘矣,吾乃翳桑饿汉是也。”赵盾再问其姓名住处,皆不言,便退之走也。赵盾无奈亦逃走也。
原来几年前,赵盾前往首阳山(在甘肃渭源县境内)狩猎,居于翳桑,见到一人昏倒在地,赵盾便问患有何病。那人回答说:“吾无病,乃三日不食矣。”赵盾立即命人给其食物。那人便将食物吃了一半,留下一半。赵盾便问:“何以留下一半乎?”那人说:“吾已经在外三年,不知家中老母是否还在。今距家近矣,当留给吾母也。”赵盾听罢说:“汝尽吃矣,吾再为其备一份饭和肉,送其母也。”那人非常感激。此人名叫灵辄也。后来,灵辄成了晋灵公的侍卫。今为报当初救助之恩,故舍命将赵盾救出。晋灵公见赵盾逃走,也没有再追,仍回到桃园吃喝玩乐。
此时,赵穿正在家中,闻知晋灵公欲杀死赵盾。现在赵盾已经逃走,不由得大怒。赵盾是赵氏族人的靠山,没有了赵盾,赵氏族人将无以立足。于是,九月二十六日,赵穿率领家丁、甲士,进攻桃园,将正在玩乐的晋灵公杀死,然后,遣人告知赵盾,当时赵盾还没有离开晋国,便将其迎回。
赵盾回到绛都之后,将晋灵公以国君之礼葬之,然后命赵穿前往周都洛邑,将晋文公时质于周室的黑臀(晋文公之子),迎回绛都即位,是为晋成公。晋国太史董狐对此事记载道:“赵盾弑其君。”然后在朝中公布。赵盾听罢说:“君非吾杀之,而赵穿也。”董狐解释说:“汝为正卿,亡不越境,反不讨贼,非汝而谁?”赵盾听罢,不由得叹息说:“呜呼!《诗》曰:‘我之怀矣,自治伊戚。’其我之谓矣。”后来,孔子对这件事评论说:“董狐,古之良史也,书法不隐。赵宣子(赵盾)古之良大夫也,为法受恶。惜也,越境乃免。”但是正因为赵盾不能惩治赵穿,日后,为赵氏家族带来了灭门之祸,同时,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《赵氏孤儿》。
同年,周匡王病死,在位六年,无子。群臣拥立弟姬瑜即位,是为周定王。第二年,改元为周定王元年(前606年),也是晋成公元年。
此时的楚庄王乘晋国内乱之机,兵进中原。周定王元年(前606年)春,楚庄王亲自率领楚军进攻陆浑之戎,直至周都洛邑,观兵于周疆。周定王刚即位不久,闻知万分惶恐,便命大夫王孙满前往慰劳楚军。楚庄王见王孙满到来,便热情招待。楚庄王问王孙满说:“寡人闻知周有九鼎,其轻重如何?”王孙满却委婉的回答说:“国之兴亡,在德,而不在鼎之轻重。”楚庄王闻听不乐说:“周虽有九鼎,但楚之戟钩锋刃,足以铸九鼎也。”王孙满却说:“昔夏之方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。铸鼎像物,百物而为之备,使民知神奸,故民入山泽林川,不逢不若,魑魅魍魉,莫能逢之,用能协于上下,以承天,休矣。桀有昏德,鼎迁于商,载祀六百年。商纣暴虐,鼎迁于周,德之修明,虽小,重也,其奸邪昏乱,虽大,轻也。天祚明德,有所致止。成王定鼎于洛阳,卜世三十,卜年七百,天所命也。周室虽衰,天命未改。鼎之轻重,未可问也。”楚庄王听罢,知周室不可侵也,只好撤军,进攻依附晋的郑国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