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回平王东迁襄公建国文公挥师岐山大战(1 / 2)

第十三回平王东迁襄公建国

文公挥师岐山大战

话说各路诸侯合兵一处,迫使犬戎兵马退出镐京后,申侯的内疚之心,稍微安定,便大摆筵席,款待各路诸侯,便商议拥立太子宜臼即位一事。各路诸侯对太子宜臼皆有同情之感,因而皆表示愿意拥立。申侯闻听大喜,立即与各路诸侯前往申国将申王后、太子宜臼迎回镐京,拥立太子宜臼即位,是为周平王。第二年,改元为周平王元年。

却说犬戎主率兵逃离了镐京,回到了西戎之地后,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。此次,虽然抢掠了不少财物,但在逃跑的过程中,大都抛弃在路上,带回家中的却不多,心中有些懊恼。不过,此次攻入镐京却大开了眼界,方知中原的富饶,女子的美貌,特别是享受到了褒姒的美貌,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,也有些后悔,若将其一直带在身边的话,褒姒就不会自缢身亡了。自此,犬戎对赴镐京之路已经熟识,犬戎主经常联络其他戎主经常侵扰周地,周之故土岐丰之地,大部分被戎人侵占,就是镐京一带也在侵扰范围之内。

周平王即位以来,总生活在被戎人侵扰的阴影之下,唯恐再步自己父王的后尘,心中烦闷。再看此时的镐京,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的王宫,东倒西歪的亭台楼阁,满地的碎石瓦砾,其光景甚是凄凉。再者,周王室的兵力,已被虢石父等佞臣败得所剩无几,已无力与戎兵对抗,于是动了迁都的念头。一日早朝,周平王对群臣说:“昔祖成王既已定都镐京,又营建洛邑,此乃何意乎?”周公出班回答说:“洛邑乃为天下之中也,四方朝贡,道路适均,号曰东都。每朝会之年,天子将行幸东都,此乃为天下万民之便也。”周平王听罢点头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,此乃先祖之英明所在。昔穆王之时久居洛邑,乃王室昌盛。今镐京破败,非昔日可比,若修复宫殿楼阁,亦非易事。寡人以为,莫若依先祖之意,迁都于洛邑。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满朝文武大臣闻听周平王欲迁都洛邑,一时之间议论纷纷,言其利弊,支持与反对的人数奇虎相当。最后,周平王决定迁都,群臣皆不再言。然后,周平王命太卜占卜择吉日东行迁都,并遣使通晓所有诸侯周知。此时,晋、郑、卫、秦四国兵马尚未离开镐京,正好为周平王东迁护驾。此乃周平王元年之事也。

周平王元年,周平王率领文武群臣,在晋文侯、卫武公、郑武公、秦襄公的护送下来到了东都洛邑王城,受到洛邑百姓的欢迎。周平王看到洛邑的市井稠密,宫阙壮丽,城池坚固,居民众多,比镐京更为繁华,心中大喜,不由的感叹道:“此乃才是王都圣地哉!”

自此,周王朝分成两个阶段,周幽王以前称为西周,因周幽王而亡;周平王迁都洛邑始,称为东周,周平王为第一王。东周又分为春秋、战国两个时期。周平王元年也是春秋时期的开始。此时,周王室开始衰落,同时还出现过短暂的分列。这是因为周平王即位,并没有得到所有诸侯国的支持。有的诸侯认为,周幽王之死与西周的灭亡,周平王是有责任的,起到了支持、纵容申侯犬戎,进攻镐京的作用。就在周平王即位不久,虢公翰在虢国(今河南荥阳一带)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姬余臣即位,称为携王,形成了两王并立的局面。周平王十年,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,打败了虢公翰,杀死了携王,才改变了两王并立的局面,实现了统一。而此时的周平王为讨好立有大功的诸侯,已经将大片的领地敕封给各路诸侯,自己的领地已很狭小了,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,东不过荥阳,西不跨潼关,南不越汝水,北只到沁水南岸,方圆只有六百余里,可谓土地狭窄,国民稀少,如果与那些方圆千里的大诸侯国比起来,只能算是一个中等诸侯国,对各路诸侯已完全失去了调动、支配的能力。至此,进入了各路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。

当定都各项事务已毕,各路诸侯已完成护驾任务,便向周平王告辞回国。周平王见到秦襄公非常高兴,但又觉得对不住他。这是因为,秦襄公与别人不同,虽为周王室屡立大功,却不在诸侯之列,况且封地狭小、人口稀少,深觉过意不去。于是对秦襄公说:“爱卿,多年来屡立战功,今又勤王护驾,功不可没,寡人敕封尔为秦伯,列于诸侯,可与各路诸侯行通使聘享之礼。待明日之后,寡人遣使通晓天下各路诸侯也。”秦襄公听罢叩拜谢恩。周平王又说:“秦地处偏僻,封地狭小,部众稀少,无立国之本也。寡人将周之故土,岐丰之地,皆赐封于爱卿,以报屡建奇功之德也。”秦襄公听罢心中大喜,再次叩拜谢恩。此时,正是周平王元年,秦襄公七年,秦正式立国,被封为诸侯。

秦襄公与各路诸侯离开东都洛邑,便与各路诸侯告辞,率领秦军回到了秦都汧邑。开始建西垂宫,主少皞之神,作西畤,祠白帝,建立宗庙,并设立官职,主要有,左庶长、右庶长、大上造、少上造、左更、中更、右更、驷车庶长、大庶长等。

秦襄公被封为伯爵,位列诸侯,心情兴奋不已。但是当各项事务完事,平静下来认真思虑建国大业时,不觉忧虑重重。这时因为,而今周平王所赐封的岐丰之地,不过是个空头支票,其大部分被戎人侵占,或被其他一些诸侯国所占。若使其成为自己的领地,将是困难重重。

秦襄公深知以当今秦国的力量,还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西戎诸国,要想得到自己的封地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只有避其锋芒,慢慢的积蓄力量,再图大业。这样,经过了二年多的准备,秦人的力量渐渐强大。一日,秦襄公检阅自己军队,虽然兵不过万,战车不过百,数量不多,但很精干。兵士们配备各类武器,主要有刀、枪、剑、戈、戟等,还有以朱羽为饰的盾牌,已虎皮为室的弓、箭;战车不但配备各种颜色健壮的骏马,而且装饰华丽,有些骏马还披有甲衣。秦襄公看罢,心中非常高兴,这些精壮队伍,就是自己立国的资本。

自秦襄公九年,秦襄公率部开始与戎人征战,欲夺回应属于自己的领地。西戎诸国的兵将大都粗野彪悍,生死不怕,因而两军对垒一时也难分高下。但是秦军的力量越战越强,逐渐收复了许多领地。到秦襄公十二年时,秦襄公已率领秦军攻到周平王所赐给的岐山脚下。

这一日,秦襄公非常兴奋,率领三十余亲随,登上岐山之峰,向下望去,真是森林茂密,土地肥沃,自己所奋斗的目标就要实现了。便对跟随的众将说:“这就是当年周王发祥之地,也就是周王赐给我们的岐丰之地,此乃吾秦人的立国之本也。”待观赏完毕,秦襄公便率领众将欲返回大营,但是半路上却遇到了一伙儿西戎的残兵。那伙戎人为首一人,认识秦襄公,又见其所带兵将不多,便围拢上来。秦襄公见此大惊,一面立即命令众将准备迎敌,一面命大将速回大营,调集援兵。

秦世子在大营之内正在到处寻找秦襄公,忽闻报,被戎人围困在岐山脚下,不由得大惊失色,立即率领大军前去营救。当来到岐山脚下,秦襄公及众将正与戎兵杀得难分难解,秦襄公身负重伤,仍奋力厮杀。西戎兵将见秦援军到来,便四散奔逃。秦世子率军杀散戎人,救出秦襄公及众将,仅剩十余人。当秦襄公回到秦军大营,因流血过多,已是奄奄一息,不久,死于军中。

秦襄公在位十二年,被封为诸侯五年而亡,葬于西垂。群臣拥立秦世子即位,是为秦文公,第二年,改元为秦文公元年,既周平王六年也。

秦文公在军中即位,便命全军对秦襄公故去一事,严格保密,不许泄露。然后,依照秦襄公临终遗言,密不发丧,率领秦军撤离岐山一带,返回汧邑,从长计议,再图发展,一定要收回岐丰之地,此乃立国之本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