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回厉王暴虐共和行政
宣王即位周室中兴
话说周孝王突然患重病去世,使朝廷文武群臣一时不知如何是好。最后经过群臣们反复商议,决定拥立周懿王之子、周孝王的侄孙姬燮即位,是为周夷王。此时的姬燮可不是从前那个桀骜不驯,不知深浅的毛头小子了。自从上次,到手的王位,结果没当成,以后就学乖了,凡是不敢违背群臣们意思。因此,这次得到了文武群臣们的谅解,如愿以偿,登上了王位,对群臣们也是感激不尽,一改从前天子在堂上受诸侯朝拜的惯例,改为朝拜时,天子步下堂来与诸侯相见。因此,天子的威严大为下降,王室更弱。
周夷王登上王位后,内不能震慑诸侯,外不能平夷戎之乱,真称得上内外交困。对远离都城的汧渭牧场已无力顾及,将所用马匹分为内厩、外厩、散马三类,按不同的等级饲养、使用。而此时的非子,在汧渭牧场,每日是照常工作,可是再也没有得到朝廷各类物资的供给,只好自主经营,自给自足,使秦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。
周夷王汲取了周懿王和周孝王的教训,很早就立长子姬胡为太子。周夷王在位七年,死后由太子胡即位,是为周厉王。
周厉王即位后,不知道这王位得来的艰难,跟他父王年轻时相近,桀骜不驯。当登上王位后,更加狂妄自大,骄奢淫逸,横征暴敛。并且改变过去的一些作法,不再重用周公、召公等人,在军事上启用虢公仲,在经济上启用荣夷公为卿士。而虢公仲几次征伐淮夷皆不胜,后来周厉王亲自征伐,才取得了一定的战果;而荣夷公是个贪财好利之人,只知道聚敛钱财,却不知道将大祸临头。因而国内文武群臣,及各方诸侯对其所作所为皆不满,怨声载道,使国内外所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。可是,周厉王不但不采取有利的措施治理朝政,而是采取更加暴虐的手段,启用一卫国的巫师到处监视文武群臣,及各方人员,凡敢议论朝政者,皆杀之。因此,人们在大街上相见,皆不敢言,只能以目相视。召穆公虎见此,入宫劝谏,对周厉王说:“大王,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,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矣。望广开言路,重振朝纲,内外之忧可解也。”周厉王听罢不乐,但对召公还不敢责罚。周厉王的暴虐,不但让朝中的文武百官们害怕,也引起了各方诸侯的恐惧,就连自称楚王的熊渠,也畏其征伐,自去王号。
在周厉王十七年时,非子故去,在位二十余年,由其子秦侯即位。秦侯在位十年而卒。秦侯生子公伯,公伯即位,三年而卒。公伯生子秦仲,公伯卒,秦仲即位。此时,正是周厉王最暴虐时期,西戎诸部纷纷叛周,抄掠边境,攻击周地,使秦人生存受到了直接威胁,赢成所继承的大骆一族在犬丘,几乎被戎人抄掠殆尽。
周厉王三十七年,周王朝发生了重大事件,周都镐京暴发了“国人暴动”,攻入王宫。“国人暴动”队伍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反抗,可见周厉王确实不得民心。周厉王为了保命,逃往彘(今山西霍州)。太子姬静闻知“国人暴动”,见父王已逃走,自己也慌里慌张地逃出王宫,不知何处去,只好逃到召穆公家中。召穆公刚把太子静藏好,国人闻知,便将召穆公家包围起来,让其交出太子静。召穆公无奈只好将自己的儿子交出,以代太子静,使太子静终免一死。召穆公唯恐出现差错将太子静久留家中,暗中保护起来.
周厉王逃走之后,周王朝无人主政,周定公、召穆公二人共同仿周公旦故事,不立新王,共同担起王责,开始执政,史称“共和行政”,将周厉王三十七年改为“共和元年”。
“共和行政”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,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,意义重大,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年。此后,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,一直延续到今天,没有间断记载。在此之前,中国的历史只能说是传说,时间脉络十分模糊,正是这件事,让我们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茫,对中国历史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。
共和十四年,周厉王病死于彘。周定公、召穆公与文武群臣拥立太子静即位,是为周宣王,第二年改元为周宣王元年。
周宣王即位后,深知这王位得来的不易,便在周定公、召穆公的辅佐下,启用了一些贤能之臣,如,伊吉甫、南仲、程伯休父、方叔等,精心治理国家,“内修政事,外攘夷狄,复文武之境土”,使摇摇欲坠的周王朝得到了巩固,史称“宣王中兴”。
就在周宣王全力稳定内政,聚敛民心的时候,西戎人的反叛、侵扰更加厉害。周宣王正在实行“不籍千亩”,一时还无力还击西戎人侵扰,可是,西方战事频传,不知该如何是好,便召集几位重臣商议对策。伊吉甫对周宣王说:“大王,臣以为西方战乱迭起,不可小视也,应调兵聚将平之。”周宣王听罢却摇头说:“爱卿所言不错,只是南征之师未归,而欲西征已是无兵可派也。”方叔闻听此言便说:“大王所虑者,臣亦虑之。不过臣有一计,可不兴周师,而平西戎之患也。”周宣王听罢心中欢喜说:“此等妙计尽管讲来。”方叔回答说:“大王,可记得秦人否?”周宣王略加沉思,便回答说:“寡人想起也,秦人乃非子之后,只是不知如今何人为君哉。”方叔又说:“秦人虽为附庸,但世代为周戍守西陲,能征惯战。自孝王之后,由于身份低微,不被重视,渐被王室遗忘。秦人自非子以来,已历四代,而今秦君叫秦仲,亦是能征惯战之将也。大王可厚赏之,命其率部征战,可平西戎之乱矣。”周宣王听罢便传旨,于周宣王四年,命方叔携带许多赏赐的物质前往秦邑,面见秦仲宣读旨意,并将秦仲由原来的附庸提升为大夫,命其率部攻击西戎人。秦仲久有效忠周王朝之意,况且与西戎作战,也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。因此,当得到周宣王的旨意后,不但得到周宣王的提拔,由附庸升为大夫,又得到如此之多的赏赐,秦仲心中欢喜,便调集部众,整顿兵马,与西戎人作战。初始之战,取得了一定的战果,可是,数月之后,再一次战斗中,秦仲孤军深入,被西戎人包围,战败而死。秦仲在位二十三年,生五子,长子赢也即位,是为秦庄公。
当周宣王得知秦仲战死,大惊失色。他万没想到,如此能征惯战的秦人,却败在西戎人之手,由此可知,西戎之强。周宣王立即升殿,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平定西戎之乱一事。周宣王说:“西戎之乱,已扰我王室之安,危机镐京矣。寡人决心兴兵讨伐,扫平西戎,不知各位爱卿有何良策乎?”召穆公出班奏道:“欲破西戎,必须命熟悉戎人之俗者为将,如今秦仲已死,不知何人可代之也。”方叔听到此言,连忙出班奏道:“臣奉旨前往秦邑所见,秦仲虽死,但所生五子尚在,皆英勇善战之将,特别是其长子赢也,称得上智勇双全。大王可将其召入镐京,亲观之,再做定夺矣。”周宣王听罢心中大喜,便传旨,命方叔再赴秦邑,召庄公兄弟五人前往镐京。
庄公兄弟五人奉旨来到镐京,拜见周宣王,痛诉父亲战败被杀之状,皆表示愿效忠周王,为父报仇。周宣王听罢,安慰一番。再看这兄弟五人,个个身强体壮,英勇彪悍,心中大喜,便传旨,命庄公为大将军,调集周军七千精兵,战车二百辆,归其指挥,前往征剿西戎人。庄公兄弟五人对周宣王的信任,感激万分,叩拜告辞,率领大军返回秦邑,受到了秦人的热烈欢迎,奔走相告。当时还有人写了一首诗歌,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喜悦心情。诗中写道:“有车辚辚,有马白颠。未见君子,寺人之令。阪有漆,隰有栗,既见君子,並坐鼓瑟。今者不乐,逝者其耊。阪有桑,隰有杨,既见君子,並坐鼓簧。今者不乐,逝者其亡。”
庄公五兄弟回到秦邑后,动员所有的秦人,重整部众,挑选精壮之士,与周军合兵一处,向西戎人发出了猛烈地进攻。西戎兵马数年来,从没有遇到太强大的对手,因此从不把周军放在眼里。而今却不同,秦人复仇的怒火猛烈,再加上周军皆精锐之师,武器精良,人数近万,兵员数量也远在西戎人之上。庄公又采取了稳扎稳打战略,经过数月激战,西戎兵马节节败退,逐渐向更西的地方退去。庄公率领众兄弟收复了大片失地,赢成一族所丧失的犬丘一带的领地全被收复。庄公战胜西戎的捷报,很快传到镐京,周宣王闻听大喜,立即传旨,封庄公为西垂大夫,又将犬丘(今甘肃礼县一带)封给庄公。这样秦邑、犬丘连成一片,因而庄公所控制的领地已比较广阔了。秦庄公为了巩固新收复的领地,更有效地抵御西戎人的攻击,便将都邑由秦邑迁到西犬丘,建西垂宫而居之。自此,使周王朝的西方边境得到了十余年的安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