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翦闻知樊於期已经冲出重围,便命兵士追杀一阵,已是追之不及,只好收兵。这边,杨瑞和挟持成蟜命兵士打开城门,王翦便指挥秦军冲入屯留城中,夺取屯留。然后,命杨瑞和将成蟜幽禁在馆驿,命辛胜返回咸阳报捷,并请示秦王政,对长安君成蟜当如何发落。
秦王政闻知辛胜的报告,屯留叛乱已被王翦平定,心中稍安,可是,闻知樊於期逃走不由得大怒,立即传旨给王翦:“凡能擒获樊於期者,赏赐五城,封爵五级!”“长安君成蟜就地枭首示众!”“凡跟随长安君成蟜反叛之将士,皆斩首!”“屯留城内的庶民百姓,皆强制迁往千里之外的临洮(今gslz县一带)。”
此时秦王政的祖母夏太后已是年过七旬,闻知长安君成蟜叛乱,已被擒获,将枭首示众,不由得对幼孙成蟜产生了怜悯之情,便面见秦王政,为之求情,以赦免其死罪,保留一条性命,对秦王政说:“蟜儿年幼无知,受樊於期蛊惑,虽然罪不可赦,但不知可否勉其一死也。”秦王政却毫不留情的说:“如此叛逆之罪,若不严厉处罚,何以治国乎?”夏太后闻听无言以对,只好流泪而去。
太后赵姬闻知成蟜将被枭首示众,心中亦是痛苦万分,本想面见秦王政为成蟜说情,可是,当闻知夏太后为之说情,都不给面子,自己远在雍城,与秦王政很少见面,更是难以说通。便遣人回咸阳,请求吕不韦为之说情。吕不韦本来就意欲除掉成蟜,并不愿意去说情,但有太后赵姬所托不敢推辞,只好入宫面见秦王政。
此时的秦王政已经二十多岁,虽然没有行冠礼,也没有正式执政,但对朝中的很多事物,开始参与,并自做决定。对吕不韦虽然仍然称为“仲父”,但对其尊重的程度远不如从前,特别是对吕不韦独揽朝政,架空自己更是不满。而今闻知成蟜、樊於期反叛皆因吕不韦“纳妾盗国”之说而起,对吕不韦更是愤恨至极。如今见吕不韦前来为成蟜说情,便怒斥说:“丞相所言差矣!如此反贼不诛,岂能服众乎?寡人亲族兄弟甚众,皆反叛当如何?”吕不韦见秦王政大怒,不敢再言而退下。
再说成蟜被囚禁在屯留的馆驿之内,是度日如年,还盼望着王兄秦王政能看在是亲兄弟的份上,勉自己一死,留一条性命。可是当闻知,王翦已经接到旨意,将自己就地枭首示众,不由得心中战栗,痛哭不止,直到深夜,便在馆驿自缢而死。
第二日,王翦闻知成蟜已经自缢而死,便命兵士将成蟜首级割下,悬于屯留城门之上示众。然后,命兵士将已经投降的,跟随成蟜、樊於期反叛的军吏兵士一万多人押往屯留城外皆斩首。一时之间,只见屯留城外是哀声遍野,血流成河。紧接着,王翦命兵士强制将屯留城内的庶民百姓集中在一起,亲自率领将士们将他们全部迁往偏僻荒凉的临洮,将屯留城内一扫而空。
王翦将屯留的事情处理完事之后,便回到咸阳向秦王政如实禀报。秦王政心中稍安,并厚赏了王翦。而夏太后闻知,秦王政没有半点骨肉之情,将成蟜枭首示众,是又气又急,不久便故去,葬于杜原之东,在秦庄襄王芷阳陵的东侧,秦孝文王寿陵的西侧,故称“向西可看到其子,向东可看到其夫也。”
此次成蟜反叛之事,从头到尾皆由秦王政自作主张,独自处理,没有听取任何人的意见,其严酷程度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,使满朝文武百官为之震动。特别是丞相吕不韦,看到如今的秦王政不再是过去的小孩子,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,虽然相貌长得并不出众,但天资聪明伶俐,有极强的权利欲,急欲亲政掌权。其实自己早就该将王权交出,退出辅政大臣的位置,可是若平平淡淡的交出权力,又有些不甘心。吕不韦想到这里,突然想起命自己的宾客、舍人著书立说之事,经过多年的编写应该有个结果,于是立即召集几位著书立说的宾客、舍人问及编写的如何。那些宾客、舍人自秦王政元年(前246年)开始奉吕不韦之命开始编写,至秦王政八年(前239年),历时八载,已经将《吕氏春秋》一书的书稿编写完毕,正欲交于吕不韦。
当吕不韦看到书稿之时,是心中欢喜。该书兼取了儒、法、道、阴阳、纵横、墨、兵、农等诸子百家之说,故称其为杂家。关于磁石指南特性,最早见于本书记载。
《吕氏春秋》全书分十二纪、八览、六论、序意(即序言),共二十六卷,一百六十一篇,二十余万言。“十二纪”以孟春、仲春、季春、孟夏、仲夏、季夏、孟秋、仲秋、季秋、孟冬、仲冬、季冬,十二个季节为“纪”,每一“纪”有五篇文章,共计六十篇。“八览”是,有始览、孝行览、慎大览、先识览、审分览、审应览、离俗览、恃君览,每“览”有八篇文章,共六十四篇。“六论”为开春论、慎行论、贵直论、不苟论、似顺论、士容论,每论有六篇文章,共三十六篇。再加上“序意”,全书共计一百六一篇文章。
吕不韦自认为,《吕氏春秋》包括了天地万物,古往今来的所有事理,兼取了当时诸子百家之长,在法治的基础上,还倡导儒家的礼仪教化,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,即使秦王政亲政以后,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。此时正是向世人公布《吕氏春秋》的最佳时机。于是,于秦王政八年(前239年),吕不韦将《吕氏春秋》刊布于咸阳城门之外,并悬挂千金的赏匾,言:“能增删一字者,赏千金!”消息传出,人们蜂拥而往,皆欲观之,各国的辩士贤才闻知,亦来观之。但是,终无人敢将其删改一字。由此,《吕氏春秋》起到了轰动效应,吕不韦之名远播各国。
其实,《吕氏春秋》也不是毫无瑕疵,完美无缺的,当时的文人学士也并非不能增删一字。而是人们知道,吕不韦的赏金并不是好拿的,其目的是测试一下自己的权威,是否有人敢挑战自己。因此,人们惧怕吕不韦的权势,无人敢言。而秦王政看罢《吕氏春秋》心中大为不乐,认为其内容,推崇儒家思想,完全违背了秦国的法治观念,是有意挑战秦国的王权。但自己尚未完全亲政,只好暂时忍耐,记在心中。
吕不韦深知秦王政急欲掌权,自己又不甘心轻易放弃权利,便在极力推行《吕氏春秋》施政纲领的同时,极力兴兵征战,建立武功。这一日,吕不韦与群臣计议,为报蒙骜之仇,意欲兴兵伐赵之事。这时刚成君蔡泽劝谏说:“臣以为,以当今之势,赵不可伐也。”吕不韦闻听不乐说:“君何出此言?”蔡泽说:“臣以为,今国内成蟜之乱刚平,而赵悼襄王励精图治,内有赵胜为相,庞煖为将,外与燕结盟,赵、燕合为一体,故不可伐也。”吕不韦仍是不乐说:“君以为当如何?”蔡泽回答说:“臣以为,若伐赵,当先破赵、燕之盟,间离赵、燕之关系。赵、燕本乃世仇,今燕依附于赵,非其本心,实惧秦之强,不得已而为之。臣愿出使燕国,破赵、燕之盟,使燕纳质称臣于秦。使赵力单势孤,再联燕伐赵,以广河间之地,必胜矣!”吕不韦闻听觉得有理,便奏明秦王政,命蔡泽出使燕国。
十余日之后,蔡泽奉命来到燕国都蓟城(今bj市fs区一带)。燕王喜闻知秦国使臣到来,心中惊惧,唯恐是来索取樊於期之首。虽然说樊於期逃至燕国,可是躲藏在何处无从知晓,故难以应对。但又不敢得罪秦国,只好传旨召见。
蔡泽入宫拜见燕王喜后,便将奉秦王政旨意来此的意图述说一番。燕王喜闻听不是为樊於期之首而来,心中稍安。蔡泽又说:“燕、赵本为世仇,征战不息。昔赵兴师伐燕,一战而栗腹死,再战而剧辛亡。燕损兵折将,土地被赵侵夺,如此之深仇大恨,大王忘乎?而今却轻信赵之妄言,侍赵悼襄王而西向与强秦为敌,何利乎?附赵与秦战,胜,则利归于赵;败,则祸归于燕。望大王深思之。”燕王喜闻听沉思半晌说:“先生所言甚是也。而今燕弱,而赵强,力不能敌,故与赵结盟,无奈也,望先生勿怪哉。”蔡泽解释说:“臣无责怪大王之意也。今秦王意欲修好五国‘合纵’之怨,无与燕为敌之意,愿结秦、燕之盟,共同伐赵,以雪燕屡败之耻也。”燕王喜闻听心中欢喜,连忙说:“先生所言甚是也。弃赵而盟于秦,乃寡人之愿也。不过,如今寡人即无良相,又无强将,难以拒赵矣。”蔡泽连忙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燕可使太子丹质于秦,而秦可学选良臣名将至燕为相,秦、燕之盟固如胶漆,拒赵无虑也。”燕王喜闻听甚是欢喜,立即应允,便命燕太子丹跟随蔡泽赴秦为质。
十余日之后,蔡泽与燕太子丹一同来到了秦都咸阳,向秦王政交旨。吕不韦听取了蔡泽此次出使燕国,并与燕王喜如何立盟的经过,非常高兴,便与群臣商议选派何人前往燕国为相。
吕不韦经过深思熟虑,觉得唯有张唐前往燕国为相最为合适,便对张唐说:“当今之势,将军威名远扬,足以胜任燕之相位也,唯辛苦将军矣。”张唐闻听心中不乐,推辞说:“臣老矣,又身体不适,患病在身,难以受命也。”
欲知张唐能否前往燕国为相,且听下回分解。
;
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扑倒男主好饥_渴!!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:meinvmei222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