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九回文信破巩不绝周室诸侯合纵
无忌败秦
话说东周公为了自己的安全,企图联络各国诸侯“合纵”伐秦,便暗中遣使前往各国。这简直是异想天开,周赧王时期,名正言顺的周天子,稍有想法便被秦灭之,如今这微不足道的东周小国发起“合纵”伐秦,何人还敢响应,根本就无人理睬,但却加快了自己的灭亡。
东周公的这些小动作,有探子报知秦庄襄王。当秦庄襄王闻知,心中欢喜,自己刚刚即位,这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极好机会,同时,也是给文信侯吕不韦立功树威的机会,便召吕不韦入宫商议。吕不韦叩拜后说:“今西周已灭,周天子已亡,周王朝不复存在,独余一东周小国,自恃周文、武之后,意欲鼓动天下诸侯,复周王室之基业,不过是痴心妄想也。臣以为,以当今之势,莫若将其灭之,以绝各国诸侯之望矣。”秦庄襄王闻听说:“丞相所言甚是,寡人亦有此意矣。唯请丞相亲自兴兵平灭东周如何?”吕不韦闻听心中欢喜,知秦庄襄王有意让自己立功树威,况且东周乃一弱小之国,以倾国之兵不过数千,骑乘不过数百,平灭之易如反掌,便遵命而行。于是,秦庄襄王命吕不韦为大将军,兴兵十万伐周。
吕不韦亲自率十万秦军杀奔东周,一路之上几乎遇不到东周兵抵抗,很快就包围了东周都城巩邑。东周公这时才知秦军的厉害,心中惊恐万分,便召集群臣商议。此时,这些大臣们还能有什么主意,唯有仿周赧王、西周公之故事,开城门投降,方能保其性命。东周公见此是愁眉不展,已无良策,唯有开城门投降方为上策。
吕不韦闻知西周公开门投降,心中欢喜,率大军进入巩邑,将东周所辖的河南、洛邑、古城、平阴、偃师、巩邑、缑氏七县收归秦国领地。吕不韦调兵遣将前往各处驻守,自己亲自押解东周公等王室宗亲及群臣返回咸阳。
秦昭襄王闻知东周公被押解到咸阳,便将其召至大殿之上,依吕不韦之意,同时也表示自己的“仁德”,不绝周室之祭祀,将东周公贬爵为君,封于阳人(今河南临汝县西)。周王朝自周武王称王始,至东周国被秦庄襄王所灭,厉三十七王,计八百七十三年,而祀绝于秦。
秦庄襄王见东周国亡,便命吕不韦乘势兴兵伐韩。吕不韦此次伐周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一些军事常识,同时发现了一员能征惯战的,与武安君白起不相上下的将才,此人就是蒙骜。
蒙骜本是齐国人,二十几岁是来到秦国,一直在白起帐下听命。蒙骜历仕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、秦始皇四朝,后来官至上卿。早在秦昭襄王二十二年(前285年),蒙骜二十几岁时就初露锋芒,独自率领秦军越韩、魏境伐齐,攻取九城,以其地设立九县。可是,后来却不知什么原因,一直没有得到重用,直到此次灭东周才被吕不韦发现,得以重用。此时,蒙骜的年纪已是六十有余,但是仍有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。后来,蒙骜数次率军出征,屡立战功。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、赵国三十余座城池、魏国五十余座城池,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,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,对韩国、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,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当吕不韦接到秦庄襄王意欲伐韩的旨意,便向秦庄襄王举荐蒙骜为大将军,兴兵伐韩。于是,秦庄襄王便依吕不韦之意,命蒙骜为大将军率师伐韩。蒙骜果然不负重托,攻取韩之成皋、荥阳。秦庄襄王元年(前249年),秦在此设置三川郡(在黄河、洛水、伊水之间)。
当蒙骜攻取成皋、荥阳后,秦庄襄王忽然想起,自己质于赵国之时受到的屈辱,心中怒火去上升,对丞相吕不韦说:“寡人当初质于赵时,受尽屈辱,险些丧命,终身不可忘也。”吕不韦深知秦庄襄王之意,便说:“臣以为,此时乘伐韩之威,可命蒙骜将军伐赵也。”秦庄襄王早有此意,便于秦庄襄王二年(前248年),传旨命蒙骜为大将军率秦军二十万伐赵。
赵孝成王只知秦连丧二王,秦庄襄王刚刚即位,为讨好秦庄襄王以隆重的礼仪,将其爱妻赵姬及儿子赵政、成蟜送回了秦国,与秦国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,因此,对秦国疏于防范。当闻知秦军伐赵,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,其结果是连连大败。蒙骜指挥秦军很快攻入赵国,攻取了榆次(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)、新城、狼孟(今山西阳曲县一带)、太原等三十七城,定太原,秦庄襄王三年(前247年),秦设置太原郡。
秦庄襄王设置太原郡后,并没有停止进军的步伐,再次命蒙骜为大将军,移师伐魏。蒙骜奉旨由太原郡挥师伐魏,攻取了高都(今山西晋城市东北)、波邑,直逼魏都大梁。魏安釐王闻报是大惊失色,立即召集群臣商议。而此时的魏国,是既无强兵,又无良将,文武群臣面对强秦进攻,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魏安釐王退朝后,回到后宫是垂头丧气。这时,爱妃如姬见此迎向前去说:“大王归来何以如此沮丧乎?”魏安釐王摇头叹息,便将秦军伐魏,已进逼大梁之事述说一番。如姬闻听便说:“大王可知,秦何以敢如此欺辱魏乎?”魏安釐王回答说:“秦乃虎狼之国也,久有吞并天下之心,必以韩、魏为先矣!”如姬却说:“大王所言差矣!妾以为,是因魏无信陵君无忌之故也。昔信陵君无忌率兵救赵,大败秦军,威震天下,无人不知矣。如今信陵君无忌畏罪避于赵。大王若能卑辞厚币,遣使入赵,将信陵君无忌召回,使其联合各国,‘合纵’御秦,而蒙骜之辈不足虑也。”魏安釐王低头沉思半晌,虽然对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,击杀晋鄙之事,仍是耿耿于怀,但事到如今,魏危在旦夕,也就不能再计较这些事了。便依如姬之意,命大夫颜恩为使,持魏之相印及锦缎彩币前往赵国,面见赵孝成王,请求使信陵君无忌回归魏国。
此时,赵国被蒙骜率秦军杀得大败,丢失了三十七座城邑,每日是惶惶不安,唯恐秦军再来,便不愿意将信陵君无忌放归魏国,便好言推脱说:“信陵君乃魏人,虽久居于赵,但非寡人之臣,故不敢做主,唯其自酌定也。”颜恩闻听便前往信陵君无忌的居所,求见信陵君无忌。
消息传到信陵君无忌哪里,便召集自己的宾客、舍人说:“魏王因晋鄙之故,弃吾于赵,已十余年,恨吾至极也。今遣使前来召吾归之,并非仇怨已解,思念之,而是意欲召吾归之,兴师破秦矣。吾久在外不愿归之,看其能耐我何?”故不肯接见魏使颜恩。这时,有宾客便劝谏信陵君无忌说:“臣以为,君乃魏人,理应奉旨归魏也。”而信陵君无忌闻听大怒,将其斥责一番。于是,闭门不出,悬书简于居舍门上:“有敢为魏使颜恩通报者,杀之!”以此严戒各宾客、舍人。信陵君门下的这些宾客、舍人大多是魏人,皆跟随信陵君弃魏奔赵,故无人敢再劝谏信陵君无忌归赵之事。
这时,信陵君无忌在赵国有两位好友,一位叫毛公,一位叫薛公。二人闻知此事,便一同来到信陵君居所,求见信陵君说:“公子可知,赵之所以重于公子,公子又闻名于诸侯者,皆因有魏也。今秦攻魏,魏危而公子不恤,秦必灭魏,而夷先王之宗庙也。魏之不存,公子何以依之?何以立于天地之间乎?故公子当深思之。”信陵君无忌闻听顿悟,连忙向二位拱手施礼说:“二位良言,无忌岂敢不听哉!”然后,立即命人召魏使颜恩相见,商议归魏之事。
信陵君无忌将一切收拾停当,便入宫拜见赵孝成王,告知归魏之事,并对赵孝成王多年的照顾,深表感谢。赵孝成王虽然不忍信陵君离去,但已是无可奈何了,便两眼含泪说:“寡人自从失去平原君后,便依公子为赵之长城也。今公子弃寡人而去,不知何日再能相见,何人能为寡人守社稷乎!”信陵君也是恋恋不舍,便安慰赵孝成王说:“大王勿虑也。待无忌归魏,整顿兵马,联合各国,‘合纵’抗秦,败秦之日,便是再与大王相见之时矣。”然后,信陵君无忌与赵孝成王告辞,率领数千宾客、舍人与魏使颜恩一同回到了魏国。
魏安釐王闻知信陵君无忌回到魏国,是欣喜万分,亲自率领群臣迎于大梁郊外。兄弟二人已经十余年不曾相见,骨肉之情,少不了要抱头痛哭一场。待兄弟二人携手来到宫中坐定,魏安釐王亲自将相国印玺授予信陵君,又命为上将军,统领魏国兵马。信陵君无忌亲自检点魏之兵将,重新整顿一番,大大的提高了魏军的士气和战斗力。然后又遣使前往各国,行“合纵”抗秦之术。各国闻知信陵君无忌主持“合纵”抗秦,皆纷纷响应,调兵遣将前往魏国,愿受信陵君无忌节制共破秦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