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回小主即位国内生乱
菌改相助赢连归秦
话说秦惠公自秦军武城之败后,心情更加郁闷,便一病不起,数十日之后,故去,在位十三年,葬于灵圉。大庶长菌改、大夫右主然、胡苏等群臣拥立年仅二岁的世子出子即位,是为秦出公,亦称小主也。
秦出公元年(前386年),也就是周安王十六年,赵敬侯为避魏国之强,将赵国都城由中牟(今河南鹤壁市西一带)迁到邯郸(今河北邯郸市一带)。同年,周安王承认田齐为诸侯。田和改称本年为齐太公元年。
秦出公即位之后,由于年幼不能理政,其母、秦惠公夫人便代其听政。这位秦惠公夫人是个不干寂寞的人,权欲心甚重,秦惠公在世之时,就嫌弃其软弱无力,朝中大权旁落,对大庶长菌改专权十分不满,几次暗中劝说秦惠公,设法除掉菌改,夺回大权,另用新人。可是,秦惠公觉得,菌改虽然专权,但在治理朝政上,并无大错,若无故将其除掉,恐群臣不服。再则,菌改主政多年,羽翼甚众,若将其逼急,恐重蹈昔日秦怀公之覆辙,因而,不敢轻易下手。
如今秦惠公夫人亲临朝政,便欲把持朝政,独揽大权,凡大小事情,件件过问,并开始重用自己的外戚及宦官,培养亲信,对朝中群臣皆不信任,有戒备之心,有意排斥朝中重臣。菌改、胡苏等重臣看在眼里,但又不知如何是好。一些年迈的老臣见此,便向秦惠公夫人提出辞呈告老还乡。秦惠公夫人也不挽留,任其而去,因此,引起多数大臣们的不满,积怨甚深,秦国内部是危机四伏。
再说昔日秦灵公时期所立的世子赢连,即公子连(亦称赢师隰)。自从公子连被庶长鼂废掉世子之位,不能继承秦灵公之位后,虽然当时年仅十岁是一儿童,但深知在秦国之危,不敢久留,寻机率领众亲信随于周威烈王十一年(前415年)逃往魏国,至周安王十五年(前387年),已有近二十九年。在这二十九年中,公子连大部分生活在魏国,由一少年变成了中年人,亲眼目睹了魏国社会的变革及逐渐强大的过程,学到了许多的治国之法,同时,由于到处漂泊不定,尝尽了生活的艰辛,特别是了解了许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庶民百姓生活状况,知道他们的苦难和需求。多少年来,一直等待时机归国即位,以便振兴秦国,改变秦国的衰弱和落后的状况,实现自己富国强兵造福于秦民的抱负。如今得知秦惠公病故,所立世子年仅二岁,是归国夺取君位的极好机会。
而此时的魏武侯也觉得,是扶持公子连归国夺取秦君之位的极好时机。公子连在魏国近三十年一直受到魏文侯、魏武侯的厚待,若能归国夺取秦君之位,对魏国是非常有利的,于是,魏武侯召公子连入宫说:“今秦君故去,寡人愿助公子归国夺取君位,不知公子意欲如何?”公子连当然知道魏武公的用意,不过,秦、魏乃敌国,不能依魏之力,归国夺取君为。若是如此,必会受到秦国内臣民的唾弃,同时也会受到魏国的制约。可是,又不好立即欲绝,便说:“主公美意小人深领之。不过,秦惠公英年早逝,确也突然,吾还无夺取君位之准备。可待各方面做好准备,方能行之。”魏武侯听罢点头,又问:“公子欲准备何时,方能行之。”公子连稍加思虑说:“非需一年,而不可行之。”魏武侯闻听欲等一年,知其不愿魏出兵相助之,也就罢了。
秦出公二年(前384年),公子连经过一年多的准备,不断观察秦国内之动向,选择时机归国夺取君位。当得知秦惠公夫人培养亲信,重用外戚及宦官,疏远重臣,危机四伏之时,便向魏武侯告辞归国。魏武侯再次说:“若公子需要,寡人可出兵助之。”公子连再次婉言谢绝说:“多谢魏君善意相助。不过,秦内政混乱,群臣皆盼望圣明之君,无需强兵亦可为之。”然后带领自己的数百名亲信随从回归秦国。
这一日,公子连率领众人来到了秦、魏之间的郑塞,命人扣关,言明昔秦公子,意欲归国,请放行之。而郑塞守将正是大夫右主然。公子连认为,以右主然的影响和为人,必会放自己入关。然而,右主然闻报,公子连等数百人欲入关归秦,心中一惊,暗想:“公子连非等闲之辈,乃昔日秦灵公所立世子也,今若归秦,必是欲争君位。若放其入关,秦国必将大乱矣。必阻之哉!”于是,率亲兵急急登上城楼往下观之,果然如此。公子连在关下朝上观望,只见一员大将军来到城楼之上,长得相貌堂堂,仪表人才,确有大将风度,便高声说:“关上将军,何许人也?吾乃秦公子连也,欲归故国,请将军开关放吾等入也。”右主然在关上说:“末将乃右主然是也。今奉秦君之命戍守此关,责任重大,不得秦君旨意,实不敢放公子入关矣,还望谅之。”公子连闻听,此人就是秦国赫赫有名的,能征惯战的大将军右主然,心中欢喜,心想:“日后,自己若能夺取君位,振兴秦国,富国强兵,此人便是难得之人才,必当重用之。”于是高声说:“本公子久闻将军大名,今日相见乃三生有幸也,可速速开门放吾等入秦哉。”而右主然却直言不讳地解释说:“请恕末将直言。公子乃昔日灵公所立世子也,在外漂泊数十年,而今归之,其意在争秦君之位矣。而今秦新君已立二载,虽幼主暗弱,但臣之君也。末将以忠心侍之,不敢有二心也,以公子之明,当速返魏地矣。”公子连将右主然不肯放自己入关,便解释说:“本公子素闻将军之忠勇,今日相见果然如此,深感敬佩也。不过,当今秦君暗弱,妇人当政,嫉贤妒能,外受制于三晋,内危机四伏,恐有亡国之为矣。吾若能归国,将重整国政,选贤任能,行富国强兵之道,以利万民之策,必可重振秦昔日之雄威。还望将军三思而行之。”右主然听罢,沉思半晌才说:“公子之贤明,末将久闻也,但臣不敢背主而行之,万不敢放公子入关,还请谅末将守关之责矣。请公子速归之。”公子连见右主然仍是不肯开关放入,便进一步解释说:“将军所言差矣!今出子虽即位为君,不过一四岁幼童也,难以担当振兴秦国之重任。再则,秦非出子一人之国也,吾乃先君灵公所立世子,有振兴秦国之责,亦可继承国君之位哉!以将军之忠贞,何以阻吾归国乎?”右主然听罢,向公子连拱手施礼说:“公子所言虽有道理,但秦公子在外甚众,若借机入秦争位,必大乱矣。何人可立乎?难测也。今出子虽幼,但已即位秦君,便是末将之主也,诸位公子不可再与其争之。故而,还是请公子速归之,可断其他公子归秦之欲也。如若不然,末将必誓守此塞,与公子拼死一战哉!”公子连见右主然誓死不肯开关,心中赞叹:“右主然可谓忠臣也。”于是,率领亲信、随从只好离开郑塞,退回魏地,另寻他策入秦。
公子连扣关郑塞之事,很快就传到了雍都。秦惠公夫人闻听大惊失色,便立即召集身边的亲信、宦官商议对策。秦惠公夫人说:“公子连久居于魏,今急欲归国,必是前来争国君之位也。不知诸位有何妙策拒之。”这时一宦官说:“夫人勿虑。如此看来,右主然将军忠心于小主及夫人也。可遣使赴郑塞厚赏之,然后再传令各个边关要塞,严加防守,不论哪位秦公子归秦,皆不可放入,违者斩之。如此,群公子不可入,无争位之患也。此乃外患,实不足惧矣。而内患不除,出公及夫人危矣。”秦惠公夫人不解其意说:“何以为内患耶?”那宦官又说:“菌改、胡苏等重臣专横跋扈,欺君罔上,乃内患也,当寻机除之。”秦惠公夫人闻听,正合自己的心意。
可是,此等机密消息,却被大庶长菌改得知,惊惧不已,唯恐大祸临头,心中暗想:“如今之计,唯有早下手,除掉出公及秦惠公夫人,迎立公子连归国即位,方为上策。”可是,若自己动手又恐遭到其他重臣的反对,力不能支。于是,便暗中召集关系密切的一些大臣商议此事。其中一些大臣早就对秦惠公夫人,培植亲信,重用外戚、宦官,排斥重臣不满。如今闻知秦惠公夫人有要意将重臣除之,更是愤愤不平,皆赞同菌改拥立公子连归国即位之事。待商议已定,便发誓,严守机密,等待时机,尽早动手。第二日,菌改便亲书密简,暗遣亲信前往魏国与公子连联络。
再说此时的公子连自从由郑塞入秦受阻之后,心情郁闷,苦无入秦之良策,心中思量:“若无国内群臣相助,单凭自己之力,实难归之;若依朝中权臣之力归之,又恐受制于权臣。”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。这一日,公子连正与亲随商议归国之策,这时一侍从来报说:“有一秦人来求见公子。”公子连闻知是秦人到来,急欲了解国内的状况,便离开众人,来到大堂之上与之相见。只见来人一身魏人打扮,便问:“先生从何而来?欲对吾有何赐教?”来人说:“吾虽着魏装,不过是为掩人耳目也,实乃秦人矣。今奉大庶长菌改及国内重臣之命,来此拜见公子,有秘事相商。今有书简一封,请公子细观之。”说罢从怀中取出密简。双手呈于公之连。
公子连双手接过书简,打来观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秦国久居西僻之地,自秦穆公之后,久不遇明主,国势日趋衰弱。今小主及母后当政,更甚暗弱,有亡国之危矣。国内老臣久闻公子之贤,皆盼其归国主政,若果能使秦富国强兵,造福于庶民百姓,此乃秦社稷之福也。再者,秦非小主一人之国也,公子亦是先君灵公所立之世子,归国主政亦名正言顺焉!因而,群臣皆愿迎纳公子归国,以主社稷。还望公子能速归之。”公子连看罢心中暗喜,但表面却不动声色,对来人说:“先生可先下去休息。此事关重大,待吾与亲随商议后方能定酌。望先生勿怪之。”那人见公子连有些犹疑不定,知怀有戒心,便解释说:“公子有疑虑之心,小人知之。不过,公子久居于魏,有回国主政,振兴秦国之心,若无内应相助,岂能自立乎?再者,秦国内情公子尚不知也。若能听小人述之,必不疑矣。”公子连闻听便说:“既如此,愿听先生指教也。”那人便将秦惠公夫人在国内,专权,培植亲信,重用宦官、外戚,亲戚重臣不满,又有除掉朝中重臣之意,因而,国内危机四伏的详情洗细述一番。公子连闻听,果然是归国即位的极好时机,不住的点头称是。那人见打消了公子连的疑虑,便又将菌改安排好的归国路线细述一番。最后又说:“此事关重大,涉及秦之盛衰及国内群臣之性命,望公子严守机密,慎行之。若归国成事之后,勿忘群臣迎立之功也。”公子连回答说:“先生勿虑。此事亦关乎吾等性命,岂能不慎行乎?”于是,将那人一同引入内室,与亲随相见,共议归国之策。待商议已定,确定了归国日期,然后,公子连亲书一密简,交于来人说:“还有劳先生速归之,言于国内群臣做好接应也。”那人收好密简,便告辞而去。
待来人走后,公子连便与亲随开始筹备归国事宜。二十几日之后,便率领亲随等悄悄离开魏国,按照大庶长菌改安排的归国路线,西行绕道翟狄、西戎之地,来到了秦国北部的焉氏塞(今宁夏固原县东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