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回周公分封方皋西迁穆王即位造父驯马(1 / 2)

第九回周公分封方皋西迁

穆王即位造父驯马

话说周公旦奉周成王旨意,召集文武群臣共商安邦定国之大计。待群臣聚齐后,周公旦便将自己的设想公知于众,并得到了群臣的拥护。最后决定:由周公旦、召公奭主持分封各国诸侯、营建洛邑等重大事项。

当时最大的问题是“三监之国”及殷商故地如何治理。最后周公旦决定,将“三监之国”及殷商故地合并为一国,称为卫国,将最信赖的八弟康叔封封到卫国为君,将卫的都城设在朝歌,并将殷民七族分给康叔封管理,主要有:陶氏、施氏、繁氏、锖氏、樊氏、饥氏、终葵氏。这些部族大都是一些有手艺或有一定专长的人。康叔封的封地不但面积大,而且还有统领八师的兵力,以防止殷商遗民的反抗、叛乱。为了加强对殷商遗民的统治,周公旦先后给康叔封发了《康诰》、《酒诰》、《梓材》三篇文告。这三篇文告,是对殷商遗民及原“三监”一带周民的施政纲领。其宗旨是“敬天保民”,“明德慎罚”,使人们能够在动乱之后,安定下来,从事正常的各项生产活动。康叔封果然不负周公旦的信任,将卫国治理得很好,后来在周成王亲政时,被举为司寇。

奄国是东方诸夷中较大的方国,也是周公旦东征中所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。当奄国被灭,女防死后,族人拥立女防之子方皋为首领,而此时已是今非昔比了,方皋及族人皆成为周公旦的阶下囚。周公旦唯恐他们再起来叛乱,就强行将方皋及族人迁徙到他们的祖居之地,荒僻的西方,与西戎人杂居在一起。而此次西迁与他们先辈的西迁是完全不同的。当初,大廉是为避难主动西迁,而胥轩则是奉商王之命,戍守西方边垂而西迁。此次方皋西迁,却是被周军将士们押解着,流放到西戎之地,其悲惨状况自不必细说。可是,当他们历经苦难,来到西戎之地,祖先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后,凭着他们坚强的体魄,坚忍不拔的性格,很快就适应了西方的艰苦环境,与西戎人杂居在一起,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。这部分赢氏族人就是后来秦人的直系祖先。

周公旦将方皋一族迁往西方之后,对奄国留下的遗民仍是不放心,唯恐他们再起来反叛,便将奄国划归自己的封国——鲁国,并将国都设在奄城,既曲阜。不过,周公旦由于主持朝政,不能脱身,便命自己的长子伯禽就封,并分给伯禽殷商遗民六族有:徐氏、条氏、萧氏、索氏、长勺氏、尾勺氏作为鲁国的奴隶。这些氏族大都有一定的专长和手艺。

薄姑国(今山东博兴东北)被灭后,周公旦将其地封给了姜尚。姜尚多年来,为周王朝立有大功,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就被封为齐国之君,为齐候。此次东征时,仍是周公旦所依靠的军事统帅。此次分封,周公旦将薄姑国故地封给了姜尚,就是要以姜尚之威,震慑薄姑遗民,使其不敢再反叛作乱。这次受封之后,姜尚的齐国土地相当广阔,“东至大海,西至黄河,南至穆陵(今山东潍坊与临沂交界处),北至无棣(今山东无棣县)”,都营丘(今山东临淄北),成为东方大国,同时还赋予姜尚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国的特权。

召公奭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,就被封到燕国为君。但是由于召公奭与周公旦一样在朝中辅政,不能分身,便由其长子姬克就封,建都于蓟(今北京一带)。这次周公旦仍将燕国封给召公奭,并扩大了封地范围,不过召公奭仍不能回燕国主政,还是由其长子姬克就封,称为燕侯,使燕成为周王朝的东北屏障。

周公旦为了安抚殷商遗民,将最先弃商投周、也没有参加叛乱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到宋国(今河南商丘)为君,以守其殷商宗祀,治理遗民。

这次,周公旦共分封了七十一国,姬姓占五十三国,。对犯有重罪的五弟蔡叔度、七弟霍叔处,并没有把他们杀掉,而是将蔡国撤销,对蔡叔度将给予流放的处理。但在流放的途中,蔡叔度病死。后来,周公旦又将蔡叔度之子胡封到新蔡为君。将霍叔处贬为庶人,霍国仍保留,命其子为国君。又将殷商遗民分成两部分,没有参加叛乱的皆留在原地安居;将参加叛乱被俘的称为顽民,成为周王的奴隶,将其迁往洛邑,成为以后修建洛邑的主要劳力。

周公旦在处理完这些政事后,便于周成王五年开始着手兴建东都洛邑(今河南洛阳)。洛邑位于伊水与洛水之间的盆地中心,地势平坦,土地肥沃,四通八达,交通便利,是周王朝的中心地带,确实是建都的好地方,周武王在位时就有此意。《尚书》一书中,记载了周公旦与召公奭兴建洛邑的经过。三月初五,召公奭奉命来到洛邑选定兴建东都的位置,并规划城郭、宗庙、王宫、街市等各类建筑的位置。五月十一日,完成规划,并将规划交给了周公旦。第二天,周公旦便来到洛邑,全面的视察了新洛邑的规划,然后由周公旦主持新城的修建。修建新城的劳动力主要是殷商顽民,由于劳力不够,后来又将依附叛乱的其他各国的俘虏也押到洛邑修建新城。经过一年多的兴建,基本完成,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,外城方七十里。周公旦为了安置这些殷商顽民,在新洛邑东又修建一城。这样周王所居之西城,称为“王城”;殷商顽民所居之东城,称为“成周”,意思就是成就周道;而原来的镐京,则称为“宗周”。

周成王六年,周公旦将各国诸侯召集到新洛邑,举行了盛大的庆典,正式册封各国诸侯,并宣布了各种典章制度,加强了王权,形成了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的局面。同时,确立了周王朝由嫡长继承王位的制度。由此,使周王朝转危为安,走上正轨。此后,周王朝虽没有正式将都城迁到新洛邑,但许多重大事项、重大的祭祀、每年朝会周天子都要在洛邑进行,因此有东都洛邑之称。

周成王七年,周公旦还政于周成王,并举行了仪式。《尚书》中,记载了这次周公旦与周成王的对话。周成王所言的大意是说:周公旦在国家危难时,能不畏艰辛,挺身而出,承担起了王的重任;当国家转危为安,顺利发展时,却毅然让出王位,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,将永远被后人们传颂。

周公旦还政于周成王后,仍受到朝中一些大臣们的攻击,这些谮言很快传到周公旦的耳中。周公旦听罢也不争辩,也不计较,却悄悄地前往楚国隐居起来。周成王得知此事,知道周公旦无罪,便遣使前往楚国,将其请回洛邑,辅佐自己治理天下。周公旦无奈,只好奉旨返回洛邑,继续辅佐周成王。在以后的几年里,周公旦对周成王确实有很大的帮助,不断告诫他如何治理好国家。《尚书、无逸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,大意是要求周成王,不要贪图安逸,要关心民间疾苦,要孝敬老人,不许乱杀无辜,近君子,远小人等。

周成王九年,周公旦已是垂暮之年,便告老还乡,回到丰邑养老。不久,身患重病,卧床不起,临死前对身边人说:“吾死后一定埋葬在成周,就是示意天下人,要臣服于成王也。”周公旦死后,周成王亲扶灵柩前往毕原,没有按照其遗言埋葬在成周,而是葬在周文王的墓地。当回到洛邑后,一大臣问周成王:“陛下,为何不按周公遗言葬于成周乎?”周成王回答说:“寡人不敢以周公为臣也。”

放下前言,再说赢氏一族。自方皋等被强行迁至西戎之地后,很快就安居下来,逐渐适应了戎人的生活。而留居在镐京的季胜一族生活就比较安定。季胜虽然没有得到周成王的重用,然而季胜的儿子孟增在周成王驾下为臣,却得到了宠爱,被封为宅皋狼。孟增生一子,名叫衡父。衡父又生一子,名叫造父。当造父长大成人之后,正是周穆王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