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pter 109(2 / 2)

这时,只听陶医生突然道:“如果你想学的话,我去和老马说。”

夫妻俩生活多年,陶医生这点默契还是有的。他一眼看出妻子是十分看中景诗,作为丈夫自然也要出把力。当然一切还得是建立在景诗的意愿上,他们也做不出强人所难的事。

景诗哭笑不得道:“文阿姨,我对刺绣一窍不通,也没您说的‘有灵气’,您在我身上花费时间不值得。”

“年轻人,要有点冲劲儿!不试试哪知道行不行?”陶医生不赞同道。

“是啊!”陶谦也搭腔道:“我妈教出来的徒弟就没有差的,朽木都能给雕出花来!景诗,我不是说你是朽木的意思哈!千万别误会。”

景诗心里有点无奈,又有点心动,“要不就试一试?”

老妈一直想让自己学习刺绣,只是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。不过,自上次在古文化街的交流会上见过的刺绣龙袍后,她还真升起了一丝对刺绣的兴趣。

“就是不知道老师能不能答应。”景诗有点心虚。

她才刚跟着马大师学了没几个月,又跑来学刺绣是不是有点儿太贪心了?

“这个你不用操心,”陶医生当即道:“我这就和老马商量去!”

没想到陶医生还是个急性子,景诗阻拦不及就见他转身去给马大师打电话去了。

文芮雅也高兴得很,拉着景诗就道:“走,我带你去看看我的作品,认认工具和材料。”

于是景诗就这么被稀里糊涂地带到了文芮雅的工作间。

甫一进屋,文芮雅便带着景诗把房间里所有的刺绣作品介绍了一遍。有的是文芮雅早期的作品,能看出针法还有些稚嫩;有的是她成名的绣作,一针一线有如画笔,栩栩如生。这里的所有作品,正好记录了文芮雅学习刺绣的整个过程。

“刺绣入门难,入了门更难。现在很多刺绣技法已经遗失,想重现老祖宗的技艺谈何容易。”文芮雅叹了口气,道:“想把刺绣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只靠我们这一辈不行,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。”

景诗笑道:“文阿姨,你不用担心。像我妈妈开的工作室,这几年发展的越来越好,很多年轻人都把刺绣当作一种时尚呢!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不仅不会被遗失,还会越来越被大家认可。”

两个人正讨论着刺绣未来的发展前程,这时陶医生推开门道:“我和老马说了,他已经同意了!而且他过段时间也来京都,你就安心在这儿学刺绣吧!”

“老师也来?”景诗意外又惊喜,“老师怎么会来?”

“这个他倒是没说,不过听他的语气,应该是要在京都住一段时间。”陶医生笑呵呵道。

“有朋自远方来”,他能不高兴嘛!

景诗觉得这事有点蹊跷。老师刚辞了玉石协会的职位到C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任职,现在突然又要跑到京都来,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?

等从陶医生家里离开,景诗拨通了马大师的电话,“老师,您要来京都?”

“是啊!我来参加一个电视剧的制作。”

电视剧?

景诗一愣,脱口而出:“老师,你要当演员了?”

马大师顿时被逗乐了,“亏你能想!是央视准备拍一部有关于文物的电视剧,邀请我来做‘玉器篇’的审读和现场指导。”

“老师你太厉害了!”景诗兴奋道。

“还是老陶厉害,我这徒弟都快被他抢走了!”

景诗听不出马大师是不是生气了,心里惴惴,“是文阿姨想让我跟着她学刺绣,我就想着试试。”

“没有怪你的意思,”马大师道:“以你现在的能力,对于鉴定欠缺的只是经验而已。这个短时间补不回来,只能靠你努力。如果有经历的话,我不反对你多学些东西。”

虽然很多人都把“吃多了嚼不烂”这句话当成真理,但是真正的艺术家们很少是只专精一项的。比如齐白石大师,他本来是个雕花木匠,可是后来却变成了书、画、印等艺术领域都颇有造诣的一代大师;再比如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文人苏轼,他不仅是诗人、书法家、画家,甚至还是个美食家。东坡肉可是和他的词一样流传千古啊!

“不过,我让你学的东西可不能松懈,我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考校你。”马大师末了又提醒了一句。

景诗笑着应道:“老师你就放心吧!再说,说不准文阿姨哪天嫌我笨,就不让我跟着她学了呢!”

“我的学生,怎么可能愚笨?”马大师哼了一声道:“可别给我丢了人!”

景诗想想当初自己被针扎成筛子的手,突然觉得压力好大。